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14-15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5-51页 |
第1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进展 | 第15-45页 |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 | 第15-18页 |
1.1.1 根据子宫内膜炎病程长短分类 | 第15-16页 |
1.1.2 根据子宫黏膜损伤程度及分泌物性质分类 | 第16-17页 |
1.1.3 根据临床症状分类 | 第17页 |
1.1.4 其他分类方法 | 第17-18页 |
1.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及发病情况 | 第18-19页 |
1.2.1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危害 | 第18页 |
1.2.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情况 | 第18-19页 |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 | 第19-27页 |
1.3.1 病原微生物感染 | 第19-25页 |
1.3.2 饲养管理因素 | 第25-26页 |
1.3.3 内分泌紊乱 | 第26页 |
1.3.4 其他因素 | 第26-27页 |
1.4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方法 | 第27-32页 |
1.4.1 临床诊断 | 第27-29页 |
1.4.2 实验室诊断 | 第29-32页 |
1.5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 第32-37页 |
1.5.1 子宫内膜上皮的防御屏障 | 第32-33页 |
1.5.2 生殖道微生物屏障 | 第33-34页 |
1.5.3 围产期激素免疫 | 第34-35页 |
1.5.4 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 | 第35-37页 |
1.6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 | 第37-42页 |
1.6.1 子宫局部治疗 | 第38-39页 |
1.6.2 全身治疗 | 第39-40页 |
1.6.3 中药治疗 | 第40页 |
1.6.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40-41页 |
1.6.5 其它疗法 | 第41-42页 |
1.7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控措施 | 第42-45页 |
1.7.1 注意营养平衡 | 第42-43页 |
1.7.2 科学饲养管理 | 第43页 |
1.7.3 做好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 | 第43页 |
1.7.4 预防用药 | 第43-45页 |
第2章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兽医中的应用 | 第45-51页 |
2.1 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45-46页 |
2.1.1 第一代测序技术 | 第45页 |
2.1.2 第二代测序技术 | 第45-46页 |
2.1.3 第三代测序技术 | 第46页 |
2.2 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 | 第46-47页 |
2.2.1 454高通量测序 | 第46页 |
2.2.2 HiSeq高通量测序 | 第46-47页 |
2.2.3 SOLiD高通量测序 | 第47页 |
2.3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流程 | 第47-48页 |
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临床兽医中的应用 | 第48-51页 |
2.4.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疫病监测体系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2.4.2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疫病诊断中的应用 | 第49页 |
2.4.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病理研究中的应用 | 第49页 |
2.4.4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兽药筛选中的应用 | 第49-51页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51-101页 |
第1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51-61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1.1.1 试验动物 | 第51-52页 |
1.1.2 发病情况调查 | 第52页 |
1.1.3 生产管理情况调查 | 第52页 |
1.1.4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 第52-53页 |
1.1.5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8页 |
1.2.1 奶牛场基本情况 | 第53-54页 |
1.2.2 调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 | 第54-55页 |
1.2.3 调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月份发病规律 | 第55-57页 |
1.2.4 调查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与胎次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1.3 讨论 | 第58-59页 |
1.3.1 奶牛子宫内膜炎地区的差异 | 第58页 |
1.3.2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季节的关系 | 第58页 |
1.3.3 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胎次的关系 | 第58-59页 |
1.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2章 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分离鉴定与土霉素临床疗效研究 | 第61-7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6页 |
2.1.1 试验动物 | 第61页 |
2.1.2 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61-62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62-6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2.2.1 开封县奶牛场细菌的分离 | 第66-67页 |
2.2.2 原阳县奶牛场细菌的分离 | 第67-68页 |
2.2.3 分离的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 第68-69页 |
2.2.4 开封县奶牛场子宫内膜炎感染类型及病原菌鉴定结果 | 第69-70页 |
2.2.5 原阳县奶牛场子宫内膜炎感染类型及病原菌鉴定结果 | 第70-72页 |
2.2.6 不同水平土霉素治疗效果 | 第72-73页 |
2.3 讨论 | 第73-74页 |
2.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3章 土霉素对子宫内膜炎病奶牛子宫细菌菌群结构的影响 | 第75-10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8页 |
3.1.1 试验动物 | 第75页 |
3.1.2 子宫内容物的采集 | 第75-76页 |
3.1.3 实验设备及软件 | 第76页 |
3.1.4 研究方法 | 第76-7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8-98页 |
3.2.1 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78-82页 |
3.2.2 OTU数量及分析 | 第82-89页 |
3.2.3 菌群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89-93页 |
3.2.4 菌群Beta多样性分析 | 第93-94页 |
3.2.5 菌群结构及丰度的Metastats分析结果 | 第94-98页 |
3.3 讨论 | 第98-100页 |
3.4 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0页 |
导师简介 | 第120-121页 |
作者简介 | 第121-122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