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1.2.1 煤粉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煤粉运移理论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3 煤粉运移实验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 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SZ区块煤层地质特征及煤粉产出过程分析 | 第26-47页 |
2.1 地质特征 | 第26-33页 |
2.1.1 煤岩特征 | 第26-28页 |
2.1.2 孔隙特征 | 第28-31页 |
2.1.3 裂隙特征 | 第31-32页 |
2.1.4 产出煤粉井排采分析 | 第32-33页 |
2.2 煤层气井煤粉产出过程 | 第33-38页 |
2.2.1 产出煤粉现象 | 第33-36页 |
2.2.2 不同产出阶段煤粉形成机理分析 | 第36-37页 |
2.2.3 煤粉类型 | 第37-38页 |
2.3 煤粉产出通道与过程分析 | 第38-45页 |
2.3.1 矿场煤粉产出实例 | 第39-40页 |
2.3.2 产出煤粉室内模拟 | 第40-43页 |
2.3.3 煤粉产出过程分析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3章 煤层气-液-固渗流数学模型 | 第47-61页 |
3.1 渗流物理过程 | 第47-48页 |
3.2 运移数学模型 | 第48-55页 |
3.2.1 假设条件 | 第48页 |
3.2.2 裂缝流动方程 | 第48-52页 |
3.2.3 基质流动方程 | 第52-53页 |
3.2.4 辅助方程 | 第53-54页 |
3.2.5 定解条件 | 第54-55页 |
3.3 考虑煤粉作用的耦合模型关键参数 | 第55-60页 |
3.3.1 煤粉产生模型 | 第56-57页 |
3.3.2 地层水流速与煤粉流速关系模型 | 第57-58页 |
3.3.3 煤粉沉降模型 | 第58-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考虑煤粉影响的开发实验研究 | 第61-89页 |
4.1 气-水-固三相流渗流实验设备研制 | 第61-68页 |
4.2 考虑煤粉影响的开发实验 | 第68-88页 |
4.2.1 流体最大携煤粉能力实验 | 第69-74页 |
4.2.2 测量不同含可动煤粉浓度条件下煤粉的流速; | 第74-77页 |
4.2.3 水流剥蚀煤粉实验测试 | 第77-81页 |
4.2.4 煤粉充填程度与压裂缝渗透率关系测定 | 第81-83页 |
4.2.5 压裂缝携不同浓度的煤粉的速敏实验 | 第83-8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煤层气-液-固渗流数学模型求解 | 第89-104页 |
5.1 数学方程离散化 | 第89-93页 |
5.2 方程组求解 | 第93-103页 |
5.2.1 求解方法 | 第93-97页 |
5.2.2 计算实例 | 第97-103页 |
5.3 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6章 渗流模型的数值模拟实现及应用 | 第104-113页 |
6.1 考虑煤粉数值模拟的实现 | 第104-106页 |
6.2 单井网格模型 | 第106-109页 |
6.2.1 煤层气藏物性参数 | 第106页 |
6.2.2 单井网格模型 | 第106-108页 |
6.2.3 单井历史拟合 | 第108-109页 |
6.3 煤粉对气井产量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6.4 不同排液强度下产能预测 | 第110-11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