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质学论文--海洋沉积、历史海洋学论文

强潮型钱塘江河口湾及其下切河谷体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2页
    1.1 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3-16页
        1.1.1 下切河谷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3-16页
        1.1.2 河口湾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1.3 存在问题第18-19页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19-20页
        1.4.1 研究目标第19-20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页
    1.5 论文工作量第20-22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第22-27页
    2.1 地理背景第22页
    2.2 水文特征第22-24页
    2.3 构造背景第24-25页
    2.4 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底床形态及表层沉积物分布第25页
    2.5 末次冰期以来东海陆架沉积速率和海平面变化规律第25-27页
第三章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特征第27-65页
    3.1 地层特征第27-33页
        3.1.1 SE1孔地层特征第27-28页
        3.1.2 SE2孔地层特征第28-30页
        3.1.3 萧3孔地层特征第30页
        3.1.4 夹4孔地层特征第30-31页
        3.1.5 乔司农场CK4孔地层特征第31页
        3.1.6 雷甸浅气田雷5孔地层特征第31-32页
        3.1.7 义盛浅气田头9孔地层特征第32页
        3.1.8 杭州湾水域CH2孔地层特征第32-33页
    3.2 沉积相类型第33-65页
        3.2.1 SE1孔沉积相第33-43页
        3.2.2 SE2孔沉积相第43-53页
        3.2.3 萧3孔沉积相第53-55页
        3.2.4 夹4孔沉积相第55-57页
        3.2.5 乔司农场CK4孔沉积相第57-58页
        3.2.6 雷5孔沉积相第58-61页
        3.2.7 头9孔沉积相第61-62页
        3.2.8 杭州湾水域CH2孔沉积相第62-64页
        3.2.9 河间地及河阶地沉积相描述第64-65页
第四章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矿物及地球化学特征第65-104页
    4.1 各沉积相矿物组成及分布第65-79页
        4.1.1 重矿物组成及分布第65-75页
        4.1.2 轻矿物组成及分布第75-78页
        4.1.3 黏土矿物组成第78-79页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79-104页
        4.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80-87页
        4.2.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87-97页
        4.2.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第97-104页
第五章 钱塘江下切河谷充填物沉积序列和充填演化模式第104-115页
    5.1 沉积序列第104-107页
        5.1.1 A-A'剖面第104-105页
        5.1.2 B-B'剖面第105页
        5.1.3 沉积相序第105-107页
    5.2 充填演化模式第107-115页
        5.2.1 深切阶段第107-111页
        5.2.2 充填阶段第111-112页
        5.2.3 埋藏阶段第112-115页
第六章 钱塘江下切河谷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特征第115-135页
    6.1 下切河谷体系的定义和特征第115-116页
    6.2 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第116-123页
        6.2.1 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的地层结构第116-119页
        6.2.2 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的地层界面第119-122页
        6.2.3 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的沉积间断第122-123页
    6.3 钱塘江下切河谷河口湾相沉积模式第123-128页
        6.3.1 古河口湾相沉积模式第123-127页
        6.3.2 现代河口湾相沉积模式第127-128页
    6.4 钱塘江下切河谷体系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其沉积模式对比第128-135页
        6.4.1 海平面变化第128-129页
        6.4.2 沉积物供应第129-132页
        6.4.3 沉积过程第132-133页
        6.4.4 下切河谷形态第133-135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第151-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52-15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奖励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黄海辐射沙脊群主潮流通道兰沙洋沉积演化研究
下一篇:平滑肌祖细胞促进组织工程膀胱平滑肌再生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