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评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4 预期创新点 | 第14-16页 |
1.4.1 预期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研究的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相关概述 | 第16-17页 |
2.1.1 食品加工小作坊的界定标准 | 第16页 |
2.1.2 食品加工小作坊的重要作用 | 第16-17页 |
2.2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市场失灵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2.2.3 政府管制理论 | 第18-19页 |
3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和分析 | 第19-31页 |
3.1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3.2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问题 | 第21-28页 |
3.2.1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主体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3.2.2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2.3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3.2.4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3 永嘉县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3.1 社会方面的原因 | 第28-29页 |
3.3.2 政府方面的原因 | 第29-30页 |
3.3.3 企业方面的原因 | 第30-31页 |
4 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第31-37页 |
4.1 国内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第31-33页 |
4.1.1 山东威海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31-32页 |
4.1.2 上海市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32-33页 |
4.2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 | 第33-37页 |
4.2.1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33-34页 |
4.2.2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34-35页 |
4.2.3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 第35-37页 |
5 完善和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和建议 | 第37-46页 |
5.1 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的建设 | 第37-38页 |
5.1.1 强化学习培训,补齐基层干部业务素质短板 | 第37页 |
5.1.2 完善招录制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 第37-38页 |
5.1.3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职业化食品安全监管队伍 | 第38页 |
5.2 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环境的建设 | 第38-40页 |
5.2.1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 第38-39页 |
5.2.2 发挥消费者的作用 | 第39页 |
5.2.3 发挥食品加工行业协会的作用 | 第39-40页 |
5.2.4 发挥行政村(社区)的作用 | 第40页 |
5.3 加强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建设 | 第40-42页 |
5.3.1 健全食品安全教育制度 | 第40-41页 |
5.3.2 健全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制度 | 第41页 |
5.3.3 健全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检验制度 | 第41页 |
5.3.4 在食品加工小作坊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 | 第41-42页 |
5.3.5 完善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 | 第42页 |
5.4 完善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 第42-46页 |
5.4.1 完善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 | 第42-43页 |
5.4.2 落实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可追溯源体系 | 第43-44页 |
5.4.3 健全食品加工行业信用体系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