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驶工况的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预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电动汽车 | 第12-13页 |
1.1.2 车载锂离子电池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5页 |
1.4 研究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0页 |
1.4.1 容量衰减预测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容量在线辨识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3 容量衰减建模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4 电池工况预测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20-23页 |
第2章 电池动态工况耐久性实验 | 第23-50页 |
2.1 工况采集车辆与耐久性实验电池 | 第23-25页 |
2.1.1 工况采集车辆 | 第23-24页 |
2.1.2 耐久性实验电池 | 第24-25页 |
2.2 车辆工况采集与分析 | 第25-29页 |
2.2.1 车辆工况采集 | 第25-26页 |
2.2.2 车辆运行规律及行驶车速工况分析 | 第26-29页 |
2.3 电池实验工况库构建 | 第29-32页 |
2.4 电池动态工况耐久性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 第32-38页 |
2.4.1 实验设计 | 第32-35页 |
2.4.2 动态耐久性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2.5 电池容量衰减机理分析 | 第38-49页 |
2.5.1 IC曲线获取 | 第39-40页 |
2.5.2 电极均衡电势特性分析 | 第40-47页 |
2.5.3 容量衰减机理分析 | 第47-4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3章 电池容量在线辨识 | 第50-66页 |
3.1 充电曲线相似性分析 | 第50-55页 |
3.1.1 充电电压一致性假设 | 第50-51页 |
3.1.2 充电曲线相似性校验 | 第51-55页 |
3.2 充电曲线特征值提取与相关性分析 | 第55-60页 |
3.2.1 充电曲线特征值提取 | 第55-56页 |
3.2.2 充电曲线特征值相关性分析 | 第56-60页 |
3.3 容量在线辨识模型构建与修正 | 第60-65页 |
3.3.1 容量在线辨识模型构建 | 第60-62页 |
3.3.2 容量在线辨识模型修正 | 第62-6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电池容量衰减模型构建 | 第66-81页 |
4.1 容量衰减模型标定实验 | 第66-74页 |
4.1.1 待标定模型选取 | 第66页 |
4.1.2 标定实验设计与实施 | 第66-68页 |
4.1.3 标定实验结果 | 第68-69页 |
4.1.4 容量衰减开环模型标定 | 第69-74页 |
4.2 容量衰减模型闭环修正 | 第74-80页 |
4.2.1 容量衰减模型系数敏感性分析 | 第74-77页 |
4.2.2 容量衰减模型闭环修正 | 第77-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5章 电池未来工况预测与容量衰减预测 | 第81-91页 |
5.1 未来工况预测 | 第81-87页 |
5.1.1 工况合成方法设计与优化 | 第81-86页 |
5.1.2 电池放电工况合成 | 第86-87页 |
5.2 容量衰减预测 | 第87-9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6.1 研究结论与成果 | 第91-92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