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论文

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第12-16页
        1.2.1 高强钢筋的力学性能第12-13页
        1.2.2 高强钢筋混凝土梁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钢纤维混凝土梁第16-21页
        1.3.1 钢纤维混凝土的发展第16-17页
        1.3.2 钢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第17-20页
        1.3.3 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研究现状第20-21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1-23页
2 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研究第23-37页
    2.1 试验设计第23-26页
        2.1.1 试验材料与混凝土配合比第23-24页
        2.1.2 试验梁尺寸与截面配筋第24-25页
        2.1.3 加载方式与数据采集第25-26页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6-35页
        2.2.1 荷载-挠度曲线第26-28页
        2.2.2 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第28-30页
        2.2.3 相对受压区高度第30-31页
        2.2.4 最大裂缝宽度第31-32页
        2.2.5 抗弯刚度第32-34页
        2.2.6 延性第34-35页
    2.3 小结第35-37页
3 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分析第37-47页
    3.1 正截面受弯破坏形态第37-39页
    3.2 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第39-41页
        3.2.1 CECS38:2004计算方法第39-40页
        3.2.2 ACI544.4R计算方法第40-41页
        3.2.3 fibModelCode2010计算方法第41页
    3.3 受弯承载力计算与分析第41-46页
    3.4 小结第46-47页
4 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抗弯刚度第47-61页
    4.1 抗弯刚度计算方法第47-50页
    4.2 CECS38:2004刚度计算方法第50-56页
        4.2.1 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第51-52页
        4.2.2 修正后的刚度计算公式第52-56页
    4.3 ACI有效惯性矩计算方法第56-59页
        4.3.1 初始惯性矩与屈服惯性矩第56-57页
        4.3.2 指数m的回归分析第57-58页
        4.3.3 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第58-59页
    4.4 小结第59-61页
5 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斜截面受剪性能试验研究第61-78页
    5.1 试验设计第61-65页
        5.1.1 试验材料与混凝土配合比第61-62页
        5.1.2 试验梁尺寸与截面配筋第62-63页
        5.1.3 加载方式与数据采集第63-65页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65-76页
        5.2.1 荷载-挠度曲线第65-67页
        5.2.2 斜截面开裂荷载与受剪承载力第67-68页
        5.2.3 斜截面混凝土应变第68-71页
        5.2.4 箍筋应变第71-73页
        5.2.5 斜裂缝宽度第73-75页
        5.2.6 破坏形态第75-76页
    5.3 小结第76-78页
6 高强钢筋钢纤维混凝土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第78-125页
    6.1 受剪机理第78-81页
    6.2 受剪承载力的计算理论第81-90页
        6.2.1 桁架理论第82-86页
        6.2.2 塑性理论第86-87页
        6.2.3 极限平衡理论第87-89页
        6.2.4 统计分析法第89页
        6.2.5 非线性有限元法第89-90页
    6.3 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第90-93页
    6.4 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结果对比第93-96页
        6.4.1中国规范CECS38:2004第93-95页
        6.4.2 美国规范ACI544.4R第95-96页
    6.5 修正压力场计算模型第96-124页
        6.5.1 计算模型的提出第96-105页
        6.5.2 计算方法与步骤第105-109页
        6.5.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第109-124页
    6.6 小结第124-12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25-130页
    7.1 结论第125-127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27页
    7.3 展望第127-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纤维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研究
下一篇:托卡马克耗散捕获电子模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