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微合金化钢的研究历史及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2.1 微合金钢的研究历史 | 第14-15页 |
1.2.2 微合金化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3 钢的强韧化机制 | 第16-20页 |
1.3.1 固溶强化机制 | 第17-18页 |
1.3.2 析出强化机制 | 第18-19页 |
1.3.3 晶粒细化强化机制 | 第19-20页 |
1.3.4 位错强化机制 | 第20页 |
1.4 微合金元素在低合金铸钢中的作用机理 | 第20-25页 |
1.4.1 微合金元素与钢中杂质元素的交互作用 | 第20-22页 |
1.4.2 微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机制 | 第22-25页 |
1.5 大型铸钢件的热处理工艺 | 第25-27页 |
1.5.1 大型铸钢件热处理工艺影响因素 | 第25-26页 |
1.5.2 大型铸钢件的主要热处理工艺方法 | 第26页 |
1.5.3 大型铸钢件热处理工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7页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9-38页 |
2.1 实验设计思路 | 第29-31页 |
2.1.1 化学成分及热处理工艺设计 | 第29-30页 |
2.1.2 实验工艺流程 | 第30-31页 |
2.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第31-32页 |
2.2.1 实验设备 | 第31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3 合金熔炼工艺方案 | 第32-33页 |
2.4 热处理工艺方案 | 第33-35页 |
2.5 组织结构检测 | 第35-36页 |
2.5.1 金相(OM)分析 | 第35页 |
2.5.2 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分析 | 第35页 |
2.5.3 拉伸断口扫描(SEM)分析 | 第35页 |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35-36页 |
2.5.5 选区电子衍射(SAED)分析 | 第36页 |
2.6 力学性能检测 | 第36-38页 |
2.6.1 拉伸性能检测 | 第36-37页 |
2.6.2 冲击性能检测 | 第37-38页 |
第3章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38-52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组织的影响 | 第38-46页 |
3.2.1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2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晶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3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夹杂物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 第42-44页 |
3.2.4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第二相颗粒结构、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 第44-46页 |
3.3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1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强度和延伸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2 微合金元素Nb对低碳铸钢室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 第47页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47-51页 |
3.4.1 晶粒细化强化 | 第48-50页 |
3.4.2 第二相粒子强化 | 第50页 |
3.4.3 固溶强化和夹杂物改性 | 第50-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热处理对Nb微合金化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2-62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组织的影响 | 第52-57页 |
4.2.1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2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晶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3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第二相颗粒体积分数和尺寸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1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强度和延伸率的影响 | 第57页 |
4.3.2 正火及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室温冲击韧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58-60页 |
4.4.1 正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 第59-60页 |
4.4.2 回火温度对Nb微合金化铸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影响 | 第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