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纪行赋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建安纪行赋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三、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纪行赋的溯源与开端 | 第17-28页 |
第一节 纪行赋的界定 | 第17-20页 |
第二节 纪行赋的溯源与开端 | 第20-28页 |
第二章 建安纪行赋概述 | 第28-40页 |
第一节 建安纪行赋创作概况 | 第28-31页 |
第二节 建安纪行赋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31-40页 |
一、社会的变迁 | 第31-35页 |
二、文化环境的变化 | 第35-38页 |
(一)赋学观念的转变 | 第35-36页 |
(二)建安纪行赋的同题共作 | 第36-38页 |
三、建安纪行赋创作个体的心态转变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建安纪行赋作家、作品 | 第40-61页 |
第一节 三曹的纪行赋 | 第40-47页 |
一、曹操的纪行类作品 | 第40-42页 |
二、曹丕的纪行赋 | 第42-45页 |
三、曹植的纪行赋 | 第45-47页 |
第二节 建安七子的纪行赋 | 第47-55页 |
一、陈琳 | 第48-49页 |
二、王粲和徐干 | 第49-52页 |
三、阮瑀 | 第52-53页 |
四、应玚 | 第53-55页 |
五、刘桢 | 第55页 |
第三节“三曹七子”之外赋家的纪行赋作品 | 第55-58页 |
一、崔琰 | 第55-56页 |
二、杨修 | 第56-57页 |
三、繁钦 | 第57-58页 |
第四节 建安时期纪行赋与纪行诗文的比较研究 | 第58-61页 |
第四章 建安纪行赋的承变 | 第61-73页 |
第一节 建安纪行赋内容的承变 | 第61-64页 |
第二节 建安纪行赋的其他新变 | 第64-73页 |
一、主旨的承变 | 第64-67页 |
二、体制的承变 | 第67-68页 |
三、文本结构的承变 | 第68-70页 |
四、文体句式的承变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建安之后的纪行赋 | 第73-81页 |
一、建安之后的军旅纪行赋 | 第73-75页 |
二、军旅题材之外的纪行赋如 | 第75-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附表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后记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