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植物雄性不育的概念 | 第9页 |
1.2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9-10页 |
1.3 植物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 第10-11页 |
1.3.1 植物雄性不育的细胞学研究 | 第10页 |
1.3.2 植物雄性不育的生理机制研究 | 第10-11页 |
1.4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11-12页 |
1.5 杂种优势的利用 | 第12页 |
1.6 榆树育种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7 榆树杂交育种研究 | 第13页 |
1.8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 第13-15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16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2 地形地貌 | 第15页 |
2.3 气候特征 | 第15页 |
2.4 土壤条件 | 第15-16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6-19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3.2.1 花芽发育及开花过程的形态学比较观察 | 第16页 |
3.2.2 花粉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 | 第16页 |
3.2.3 花芽内源激素的测定方法 | 第16页 |
3.2.4 杂交试验及杂交种的获得 | 第16-17页 |
3.2.5 对不同家系的杂种SSR分子鉴定 | 第17页 |
3.2.6 对不同家系的表型特性的测定 | 第17-18页 |
3.2.7 对不同家系的叶片形态测定 | 第18页 |
3.2.8 对不同家系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3.2.9 对不同家系的光合特性动态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动态的测定 | 第18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18-19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19-47页 |
4.1 不同无性系在不同发育时期外部形态上的观察对比 | 第19-24页 |
4.1.1 不同无性系冬季花芽形态观察 | 第19-20页 |
4.1.2 不同无性系花蕾膨大时期形态观察 | 第20页 |
4.1.3 不同无性系花蕾发育中期形态观察 | 第20-21页 |
4.1.4 不同无性系雌蕊伸出期形态观察 | 第21页 |
4.1.5 不同无性系花蕾期小花解剖观察 | 第21-22页 |
4.1.6 不同无性系开花散粉时期形态观察 | 第22页 |
4.1.7 不同无性系开花散粉期小花形态观察 | 第22-23页 |
4.1.8 不同无性系雌蕊子房发育状态观察 | 第23-24页 |
4.1.9 不同无性系幼果期形态观察 | 第24页 |
4.2 不同无性系的花药组织细胞学观察 | 第24-27页 |
4.3 不同无性系花蕾内源激素的分析比较 | 第27页 |
4.4 白榆D33的杂交特性研究 | 第27-29页 |
4.4.1 白榆D33与不同种榆树的杂交结实特性 | 第27-28页 |
4.4.2 白榆D33与金叶榆杂交后代幼苗表型形状情况 | 第28-29页 |
4.5 SSR分子鉴定 | 第29-30页 |
4.6 不同家系的表型特性 | 第30-36页 |
4.6.1 不同家系在不同月份中苗高及生长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4.6.2 不同家系在不同月份中地径生长及生长量的表现 | 第31-33页 |
4.6.3 不同家系的叶片形态差异的比较 | 第33-34页 |
4.6.4 不同家系的苗高、地径与叶片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4.7 不同家系的光合特性差异的比较 | 第36-44页 |
4.7.1 不同家系的叶绿素含量差异的比较 | 第36页 |
4.7.2 不家系的光合特性差异的比较 | 第36-37页 |
4.7.3 不同家系的苗高、叶绿素与净光合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4.7.4 不同家系的净光合速率(Pn)月变化 | 第39页 |
4.7.5 不同家系的蒸腾速率(Tr)月变化 | 第39-40页 |
4.7.6 不同家系的气孔导度(Gs)月变化 | 第40-41页 |
4.7.7 不同家系的胞间CO2浓度(Ci)月变化 | 第41页 |
4.7.8 不同家系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月变化 | 第41-42页 |
4.7.9 不同家系的光合相关分析 | 第42-44页 |
4.8 不同家系的荧光特性差异的比较 | 第44-47页 |
4.8.1 不同家系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月变化比较 | 第44页 |
4.8.2 不同家系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月变化比较 | 第44-45页 |
4.8.3 不同家系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性比较 | 第45-46页 |
4.8.4 不同家系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分析 | 第46-47页 |
5 讨论 | 第47-50页 |
6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58-59页 |
个人简介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详细摘要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