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小结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基本理论 | 第19-29页 |
2.1 公众参与的内涵及特征 | 第19-20页 |
2.1.1 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公众参与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19-20页 |
2.2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内涵、构成要素及基本原则 | 第20-26页 |
2.2.1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内涵 | 第20-21页 |
2.2.2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构成要素 | 第21-25页 |
2.2.3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 | 第25-26页 |
2.3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理论依据 | 第26-29页 |
2.3.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6-27页 |
2.3.2 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27-29页 |
第3章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以湘潭市L社区为例 | 第29-46页 |
3.1 湘潭市L社区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调查问卷分析 | 第29-30页 |
3.1.1 调查研究的意义 | 第29页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9页 |
3.1.3 样本结构选择及问卷回收 | 第29-30页 |
3.2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基本成效 | 第30-36页 |
3.2.1 制度框架初具雏形 | 第30-32页 |
3.2.2 责任机构基本规范 | 第32页 |
3.2.3 环保关注度有所提升 | 第32-34页 |
3.2.4 环境满意度总体良好 | 第34-36页 |
3.3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6-42页 |
3.3.1 主体能力堪忧,自主意识不强 | 第36-37页 |
3.3.2 客体范围偏狭,层次相对较低 | 第37-38页 |
3.3.3 渠道选择单一,组织规模不足 | 第38-40页 |
3.3.4 过程相对模糊,缺乏及时回应 | 第40-42页 |
3.4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42-46页 |
3.4.1 政府管理理念滞后 | 第42-43页 |
3.4.2 有效信息供给不足 | 第43-44页 |
3.4.3 利益冲突难以消解 | 第44页 |
3.4.4 程序化法制保障不力 | 第44-46页 |
第4章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完善路径 | 第46-55页 |
4.1 以“合理有效”为目标强化动力系统,提升参与动力 | 第46-49页 |
4.1.1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信息传递效力 | 第47页 |
4.1.2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提高物质补偿水平 | 第47-48页 |
4.1.3 培养社区情感认同,强化精神激励机制 | 第48-49页 |
4.2 以“规范有序”为目标优化运行系统,破除参与阻力 | 第49-51页 |
4.2.1 完善环保宣传教育,加大环保普及力度 | 第49-50页 |
4.2.2 健全决策参与制度,实现科学民主决策 | 第50页 |
4.2.3 强化执法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制度 | 第50-51页 |
4.3 以“公正有力”为目标深化保障系统,形成参与合力 | 第51-55页 |
4.3.1 理顺权责分配关系,明晰治理主体角色定位 | 第52-53页 |
4.3.2 完善主体培育机制,强化政社合作伙伴关系 | 第53页 |
4.3.3 优化诉求表达渠道,拓展公众参与治理平台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A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调查问卷 | 第61-66页 |
附录B 城市社区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