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2 稻瘟病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稻瘟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稻瘟病症状及病原菌 | 第11-12页 |
·稻瘟病菌生物学特性 | 第12页 |
·稻瘟病病害循环 | 第12页 |
·稻瘟病发病条件 | 第12-13页 |
·稻瘟病防治现状 | 第13-14页 |
·稻瘟病化学防治进展 | 第13-14页 |
·稻瘟病综合防治 | 第14页 |
3 诱抗剂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诱抗剂的概念 | 第14-15页 |
·诱抗剂的分类 | 第15-16页 |
·植物源物质诱导植物抗性研究进展 | 第16页 |
4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植物源农药的特点 | 第16-17页 |
·植物源农药的资源 | 第17页 |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 | 第17页 |
·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5 植物源农药剂型加工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农药剂型加工的目标 | 第18页 |
·我国农药剂型加工现状 | 第18页 |
·农药剂型加工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植物源农药制剂加工 | 第19页 |
·农药微乳剂发展概况 | 第19-21页 |
·微乳剂乳液稳定性研究 | 第20-21页 |
·农药微乳剂的配制方法及加工工艺 | 第21页 |
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药前胡主要诱抗功能成分的提取 | 第22-2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标准曲线的制备以及白花前胡甲素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3页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7页 |
·白花前胡甲素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4-26页 |
·不同萃取温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4页 |
·不同萃取压力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不同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5页 |
·原料粉碎度对萃取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正交试验 | 第26-27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重现性验证试验 | 第2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柱层析分离纯化白花前胡超临界萃取物中香豆素类物质 | 第28-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柱层析溶剂洗脱系统的筛选 | 第28页 |
·柱层析分离纯化香豆素类物质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柱层析溶剂洗脱系统的筛选结果 | 第29页 |
·柱层析分离结果 | 第29-3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10%前胡香豆素微乳剂配方筛选 | 第31-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试验材料 | 第31-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微乳剂乳液的配制方法 | 第32页 |
·微乳剂性能指标的测定 | 第3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溶剂的筛选结果 | 第32-33页 |
·乳化剂的筛选结果 | 第33页 |
·防冻剂的筛选结果 | 第33-34页 |
·稳定剂的筛选结果 | 第34页 |
·水质的选择 | 第34-35页 |
·10%前胡香豆素微乳剂主要性能指标检测 | 第35-36页 |
·热贮稳定性 | 第35页 |
·冷贮稳定性 | 第35-36页 |
·冻融稳定性 | 第36页 |
·经时稳定性 | 第36页 |
·倾倒性和水稀释性 | 第3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第五章 10%前胡香豆素微乳剂防效试验 | 第37-41页 |
1 室内盆栽试验 | 第37-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最佳施药浓度 | 第38-39页 |
·最佳施药时间 | 第39页 |
2 大田试验 | 第39-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