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1.1 食蚊鱼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1 形态特征 | 第13页 |
1.1.2 生活环境 | 第13-14页 |
1.1.3 繁殖生物学 | 第14页 |
1.1.4 食蚊鱼的食性 | 第14页 |
1.1.5 食蚊鱼的分布 | 第14-15页 |
1.1.6 食蚊鱼的分类鉴定 | 第15-16页 |
1.2 食蚊鱼入侵生态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1 引入食蚊鱼对无脊椎动物的影响 | 第17页 |
1.2.2 引入食蚊鱼对鱼类的影响 | 第17页 |
1.2.3 引入食蚊鱼对两栖类动物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 食蚊鱼种群遗传学研究概况 | 第18-21页 |
1.3.1 食蚊鱼的种群遗传学 | 第18-19页 |
1.3.2 微卫星标记与种群遗传学 | 第19-21页 |
1.4 演化生态学及其研究进展 | 第21-25页 |
1.4.1 适应问题 | 第21-22页 |
1.4.2 演化的动力 | 第22-24页 |
1.4.3 适合度 | 第24页 |
1.4.4 生活史对策 | 第24-25页 |
1.4.5 食蚊鱼与演化生态学 | 第25页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入侵中国大陆食蚊鱼的物种鉴定 | 第27-39页 |
2.1 前言 | 第27-2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2.2.1 实验鱼 | 第29页 |
2.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9-30页 |
2.2.3 形态学 | 第30页 |
2.2.4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0-32页 |
2.3 结果 | 第32-37页 |
2.3.1 鳍条数目 | 第32-35页 |
2.3.2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37页 |
2.4 讨论 | 第37-38页 |
2.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中国大陆西部食蚊鱼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 第39-54页 |
3.1 前言 | 第39-4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3.2.1 样品采集 | 第40页 |
3.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40页 |
3.2.3 DNA提取和PCR扩增 | 第40-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3页 |
3.3.0 微卫星测序分型结果 | 第42-44页 |
3.3.1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 第44页 |
3.3.2 无效等位基因 | 第44-46页 |
3.3.3 群体遗传多样性 | 第46-47页 |
3.3.4 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 | 第47-48页 |
3.3.5 种群遗传结构 | 第48-53页 |
3.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西部食蚊鱼表型特征沿气候梯度的变化 | 第54-72页 |
4.1 前言 | 第54-55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55-58页 |
4.2.1 样本和环境数据的收集 | 第55页 |
4.2.2 形态特征 | 第55-58页 |
4.2.3 生活史特征 | 第58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58页 |
4.3 结果 | 第58-68页 |
4.3.1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58-59页 |
4.3.2 体长 | 第59-60页 |
4.3.3 生活史特征 | 第60-65页 |
4.3.4 形态学差异 | 第65-68页 |
4.4 讨论 | 第68-71页 |
4.4.1 西部食蚊鱼表型随纬度梯度的变化 | 第69-70页 |
4.4.2 西部食蚊鱼表型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 第70页 |
4.4.3 西部食蚊鱼表型随距海距离的变化 | 第70-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食蚊鱼多重父权生殖策略的时空差异 | 第72-92页 |
5.1 前言 | 第72-73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73-79页 |
5.2.1 伦理学声明 | 第73页 |
5.2.2 样品采集 | 第73-76页 |
5.2.3 生活史特征 | 第76-77页 |
5.2.4 多重父权 | 第77-78页 |
5.2.5 统计学分析 | 第78-79页 |
5.3 结果 | 第79-87页 |
5.3.1 生活史特征 | 第79页 |
5.3.2 食蚊鱼的多重父权现象 | 第79-80页 |
5.3.3 多重父权的空间差异 | 第80-86页 |
5.3.4 多重父权的时间变化 | 第86-87页 |
5.4 讨论 | 第87-91页 |
5.4.1 入侵种与多重父权 | 第87-89页 |
5.4.2 多重父权模式的空间差异 | 第89-90页 |
5.4.3 多重父权模式的时间差异 | 第90-91页 |
5.5 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西部食蚊鱼肝脏转录组学研究 | 第92-102页 |
6.1 前言 | 第92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92-94页 |
6.2.1 样品采集 | 第92页 |
6.2.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92页 |
6.2.3 总RNA提取及质量控制 | 第92-93页 |
6.2.4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 第93页 |
6.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93-94页 |
6.3 结果 | 第94-101页 |
6.3.1 RNA提取及质控 | 第94-95页 |
6.3.2 测序数据质控 | 第95-96页 |
6.3.3 转录本拼接 | 第96页 |
6.3.4 基因功能注释 | 第96-100页 |
6.3.5 SNP位点 | 第100页 |
6.3.6 SSR位点 | 第100-101页 |
6.4 讨论 | 第101页 |
6.5 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2页 |
附录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介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