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盆地侏罗系沉积特征及油气远景评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盆地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3页 |
1.2.1 盆地勘探历程及现状 | 第10-12页 |
1.2.2 盆地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2.1 构造背景和构造单元 | 第15-17页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5页 |
2.1.2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5-17页 |
2.2 盆地构造演化与地层发育情况 | 第17-22页 |
2.2.1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 第17-19页 |
2.2.2 地层及岩性特征 | 第19-22页 |
第3章 敦煌盆地侏罗纪地层特征 | 第22-32页 |
3.1 地层划分 | 第22-24页 |
3.1.1 层序界面识别 | 第23-24页 |
3.1.2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 第24页 |
3.2 各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 第24-29页 |
3.2.1 大坝凹陷 | 第25页 |
3.2.2 湾窑凹陷 | 第25-26页 |
3.2.3 五敦凹陷 | 第26-27页 |
3.2.4 阿克塞凹陷 | 第27页 |
3.2.5 清台凹陷 | 第27-29页 |
3.3 侏罗纪地层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第4章 敦煌盆地侏罗系沉积相分析 | 第32-60页 |
4.1 露头及单井沉积相及其特征 | 第32-46页 |
4.1.1 玉门市昌马乡北大窑剖面 | 第32-34页 |
4.1.2 敦煌市南湖乡南湖剖面 | 第34-36页 |
4.1.3 酒泉市瓜州县芦草沟剖面 | 第36-38页 |
4.1.4 酒泉市阿克塞县多坝沟剖面 | 第38-39页 |
4.1.5 酒泉市肃北县黑大坂剖面 | 第39-41页 |
4.1.6 岩心沉积相识别 | 第41-46页 |
4.2 沉积结构特征 | 第46-48页 |
4.2.1 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 | 第46页 |
4.2.2 累积概率曲线及C-M图特征 | 第46-48页 |
4.3 沉积环境与物源分析 | 第48-51页 |
4.3.1 沉积环境分析 | 第48-50页 |
4.3.2 物源分析 | 第50-51页 |
4.4 盆地主要沉积相类型 | 第51-53页 |
4.4.1 冲积扇相 | 第51页 |
4.4.2 扇三角洲相 | 第51-52页 |
4.4.3 辫状河三角洲相 | 第52-53页 |
4.4.4 滨-浅湖相 | 第53页 |
4.4.5 沼泽相 | 第53页 |
4.5 沉积相模式 | 第53-55页 |
4.5.1 安敦坳陷沉积相模式 | 第53-54页 |
4.5.2 阿克塞凹陷沉积相模式 | 第54-55页 |
4.6 各时期沉积相展布 | 第55-60页 |
4.6.1 大山口组沉积时期 | 第55页 |
4.6.2 中间沟组沉积时期 | 第55-56页 |
4.6.3 新河组沉积时期 | 第56-60页 |
第5章 敦煌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评价 | 第60-74页 |
5.1 油气显示 | 第60-61页 |
5.2 烃源岩评价 | 第61-66页 |
5.2.1 有机质丰度 | 第62-63页 |
5.2.2 有机质类型 | 第63-64页 |
5.2.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64-65页 |
5.2.4 综合评价 | 第65-66页 |
5.3 储集层条件分析 | 第66-67页 |
5.4 盖层条件分析 | 第67页 |
5.5 生储盖组合 | 第67-68页 |
5.6 沉积凹陷评价 | 第68-69页 |
5.7 研究区有利相带预测 | 第69-74页 |
5.7.1 大山口组有利相带预测 | 第69-70页 |
5.7.2 中间沟组有利相带预测 | 第70页 |
5.7.3 新河组有利相带预测 | 第70-7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