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 第12-18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1 学术伦理 | 第18-19页 |
1.3.2 学术伦理规制 | 第19页 |
1.3.3 学术不端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0-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第二章 学术不端检测技术及对研究生学术诚信伦理的价值 | 第24-30页 |
2.1 学术不端检测技术概述 | 第24-25页 |
2.2 学术不端检测技术在高校的应用情况 | 第25-26页 |
2.3 学术不端检测技术对研究生学术诚信伦理的价值 | 第26-30页 |
2.3.1 培育研究生尊重学术诚信的价值观 | 第27-29页 |
2.3.2 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评价的客观公正性 | 第29-30页 |
第三章 检测技术引入前后研究生学术伦理失范比较 | 第30-42页 |
3.1 检测技术引入前研究生学术伦理失范现象 | 第30-37页 |
3.1.1 论文抄袭或直接复制 | 第31-33页 |
3.1.2 寻找代写 | 第33-34页 |
3.1.3 一稿多投 | 第34-35页 |
3.1.4 杜撰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3.2 检测技术引入后研究生学术伦理的新问题 | 第37-42页 |
3.2.1 用技术手段反制技术检测 | 第37-38页 |
3.2.2 抄袭手段更加隐蔽 | 第38-39页 |
3.2.3 代写更加“专业”化 | 第39-40页 |
3.2.4 “查重服务”暗藏风险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研究生学术伦理失范新问题出现的原因 | 第42-53页 |
4.1 检测技术本身的问题 | 第42-44页 |
4.1.1 检测技术开发瓶颈导致发挥作用局限性 | 第42页 |
4.1.2 山寨版学术不端检测软件出现 | 第42-43页 |
4.1.3 合理引用界限模糊 | 第43-44页 |
4.2 研究生自身学术伦理失范的原因 | 第44-49页 |
4.2.1 研究生缺乏道德自律 | 第44页 |
4.2.2 功利的学术氛围 | 第44-46页 |
4.2.3 学历高消费的竞争压力 | 第46-49页 |
4.3 教育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 | 第49-53页 |
4.3.1 研究生管理监督与评价机制不完善 | 第49-50页 |
4.3.2 学术惩罚倒追机制不健全 | 第50页 |
4.3.3 导师的监管缺位和学术水平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4 不良的学术风气对学术伦理的影响 | 第51-53页 |
第五章 构建研究生学术伦理的价值标准及改进措施 | 第53-61页 |
5.1 构建研究生学术伦理价值标准 | 第53-56页 |
5.1.1 树立求真为本,追求不断创新的技术伦理 | 第53-54页 |
5.1.2 树立以诚为本,尊重知识产权的学术道德 | 第54-55页 |
5.1.3 树立以人为本,构建多元化学术评价体系 | 第55-56页 |
5.2 构建研究生学术伦理的改进措施 | 第56-61页 |
5.2.1 完善学术不端检测技术 | 第56-57页 |
5.2.2 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素质 | 第57-58页 |
5.2.3 完善研究生学术伦理培养和监管体系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附录1 研究生学术伦理现状调查问卷 | 第67-70页 |
附录2 研究生学术伦理问题访谈提纲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