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针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31页 |
| 第一节 两面针的本草考证 | 第10-13页 |
| 第二节 药理作用 | 第13-15页 |
| 第三节 两面针化学成分 | 第15-30页 |
| 一、苯并菲定类生物碱化合物 | 第15-19页 |
| 二、其他类生物碱化合物 | 第19-23页 |
| 三、香豆素类化合物 | 第23-25页 |
| 四、木脂素类化合物 | 第25-26页 |
| 五、有机酸化合物 | 第26页 |
| 六、其他类非生物碱化合物 | 第26-30页 |
| 第四节 小结与展望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两面针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31-75页 |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第31-34页 |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31-32页 |
| 二、提取分离 | 第32-34页 |
| 三、分析型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4页 |
| 四、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4页 |
| 五、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34页 |
| 六、质谱条件 | 第34页 |
| 七、香草醛浓硫酸显色剂的配制 | 第34页 |
| 八、碘化铋钾显色剂的配制 | 第34页 |
| 第二节 化合物结构解析 | 第34-73页 |
| 一、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34-39页 |
| 二、已知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39-73页 |
| 第三节 讨论与总结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 附录 | 第81-101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附件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