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崔学教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用药经验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0-17页 |
1.1 祖国医药学对男性不育的认识 | 第10-12页 |
1.1.1 历史沿革 | 第10页 |
1.1.2 病因病机 | 第10-11页 |
1.1.3 辨证论治 | 第11-12页 |
1.1.4 其它治法 | 第12页 |
1.2 现代医学对男性不育症的认识 | 第12-14页 |
1.2.1 男性不育症概述 | 第12-13页 |
1.2.2 男性不育症治疗进展 | 第13-14页 |
1.3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中的运用 | 第14-15页 |
1.4 崔学教教授及其学术思想简介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 | 第17-2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2.1 病案来源 | 第17页 |
2.2.2 诊断标准 | 第17-18页 |
2.2.3 纳入标准 | 第18页 |
2.2.4 排除标准 | 第18页 |
2.3 数据库的建立及统计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2.3.1 数据库的建立 | 第18页 |
2.3.2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 第18页 |
2.3.3 数据分析过程 | 第18-19页 |
2.4 研究结果 | 第19-28页 |
2.4.1 年龄分布 | 第19页 |
2.4.2 证候分布 | 第19-20页 |
2.4.3 症状频次 | 第20页 |
2.4.4 中药频次 | 第20-21页 |
2.4.5 药物功效频次 | 第21页 |
2.4.6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频次 | 第21-23页 |
2.4.7 基于关联规则的药物组方规律分析 | 第23-25页 |
2.4.8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 第25-26页 |
2.4.9 新方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第28-33页 |
3.1 一般信息探讨 | 第28页 |
3.2 证候症状频次探讨 | 第28页 |
3.3 药物探讨 | 第28-30页 |
3.4 药对组合探讨 | 第30-31页 |
3.5 新方初步探讨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7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件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