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现代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病的证治规律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3-30页
    第一节 古代黄疸病源流第13-15页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公元220年以前)第13页
        二、魏晋隋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960年)第13页
        三、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第13-14页
        四、明清时期(公元1369年-1840年)第14-15页
        五、晚清至民国时期(公元1840年-1949年)第15页
    第二节 现代中医黄疸病研究第15-19页
        一、黄疸的病位第15-16页
        二、病因病机第16页
        三、治法治则第16-17页
        四、辨证论治第17页
        五、临床研究治疗第17-19页
    第三节 名老中医治疗黄疸病的经验管窥第19-30页
        一、邓铁涛教授重视肝脾祛痰瘀第19-20页
        二、周仲英教授整体辨证重视病机第20页
        三、张琪教授辨别虚实治病求本第20-21页
        四、朱良春教授首重津血同源,津伤血瘀之理第21-22页
        五、方和谦教授重视疏肝健脾,临床药少力专第22页
        六、徐景藩教授识别轻重安脾胃,祛邪之际要扶正第22页
        七、张镜人教授主张化湿清热、调和脏腑为本病的治疗原则第22-23页
        八、颜德馨教授重视清热利湿浊,化瘀解毒,自拟犀泽汤第23-24页
        九、李振华教授治黄疸首重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法第24页
        十、李济仁教授擅以灵茵退黄经验方加味治黄疸第24-25页
        十一、何仁教授主张培本法治黄疸,临床用药少而精第25页
        十二、路志正教授善用经方治阴黄第25页
        十三、李玉奇教授治黄疸“临证如迎战,组方如布阵,用药如遣兵”第25-26页
        十四、任继学教授治急黄重视清热解毒、疏肝利胆,药味少而药性专第26页
        十五、关幼波教授提出治黄三辨、三要、三原则、两重视的思想第26-28页
        十六、汪承柏教授提出瘀热发黄,特创凉血活血法,重用赤芍治黄疸第28页
        十七、姜春华教授巧用清热利湿药配伍解毒药治黄第28-29页
        十八、吕承全教授注重病机,倡导分期治疗黄疸第29-30页
第二章 名老中医辨治黄疸病证治规律研究第30-49页
    第一节 研究方案第30-34页
        一、研究内容第30页
        二、研究对象第30-31页
        三、数据规范化处理第31-32页
        四、数据研究与分析方法第32页
        五、医案数据库的建立第32-33页
        六、技术路线第33-34页
    第二节 研究与整理结果第34-38页
        一、医案入选情况第34页
        二、病案一般情况分析第34-35页
        三、舌脉与症状分析第35-38页
    第三节 名医治疗黄疸病的用药特点初探第38-49页
        一、中药频次排序第38-41页
        二、药物功效频数分析结果第41-42页
        三、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结果第42-45页
        四、聚类分析结果第45-47页
        五、不同地域名老中医用药特点第47-49页
第三章 名医治疗黄疸病证治规律与理论探讨第49-56页
    第一节 辨证用药特点分析第49-53页
        一、证型特点第49页
        二、药物功效分析第49-52页
        三、药物性味归经分析第52-53页
        四、因地制宜当活用第53页
    第二节 理论探讨第53-55页
        一、清热祛湿,治有主次之分第53-54页
        二、活血化瘀以退黄第54页
        三、解毒化痰以治黄第54页
        四、病不离肝,以脾虚为本,扶土抑木第54页
        五、清金制木法的运用第54-55页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第55-56页
        一、不足第55页
        二、展望第55-56页
结语第56-57页
参考文献第57-60页
附录第60-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腰突颗粒结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基于属性偏序表示原理的岭南医家何梦瑶《伤寒论近言》之学术思想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