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问题提出和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四、写作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信托纠纷”案由下《信托法》的适用现状评述 | 第13-26页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样本选用 | 第13-15页 |
一、数据来源 | 第13-14页 |
二、样本选用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样本援引法律条文情况分析 | 第15-23页 |
一、援引《信托法》、《合同法》整体数据分析 | 第15-17页 |
二、被援引的《信托法》、《合同法》具体规范分类及分析 | 第17-23页 |
第三节 合同法惯性思维影响信托纠纷案件处理的表现形式 | 第23-26页 |
一、混淆信托的状态与合同的效力 | 第23-24页 |
二、混淆受托人的受信义务与合同当事人履约行为 | 第24-25页 |
三、《信托法》的适用后置于《合同法》 | 第25-26页 |
第二章 非“信托纠纷”案由下《信托法》的适用现状评述 | 第26-37页 |
第一节 信托纠纷在非“信托纠纷”案由下的形式 | 第26-29页 |
一、非“信托纠纷”案由案件中援引《信托法》数据统计 | 第26页 |
二、非“信托纠纷”案由案件中适用《信托法》的具体分析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应当被司法识别为信托的典型纠纷形式 | 第29-34页 |
一、委托理财纠纷 | 第29-31页 |
二、房地产委托经营纠纷 | 第31-32页 |
三、股权托管纠纷 | 第32-33页 |
四、著作权委托管理纠纷 | 第33-34页 |
第三节 识别为信托纠纷的现实意义:以“房地产委托经营纠纷”案为例 | 第34-37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34-35页 |
二、裁判要旨 | 第35页 |
三、案件评述 | 第35-37页 |
第三章 《信托法》司法适用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7-47页 |
第一节 现行立法缺陷 | 第37-42页 |
一、信托财产权归属不明 | 第37-38页 |
二、关于受托人的规定过于粗糙 | 第38-39页 |
三、对信托的分类不明 | 第39-40页 |
四、信托登记制度的有名无实 | 第40-42页 |
第二节 信托关系识别的困难 | 第42-44页 |
一、对信托和信托关系的定性不清 | 第42-43页 |
二、案由分类设置不当导致信托纠纷难以被认定 | 第43-44页 |
第三节 《合同法》路径依赖对《信托法》适用造成的障碍 | 第44-47页 |
一、合同法惯性思维的固化 | 第44-45页 |
二、《信托法》与《合同法》适用的边界不明 | 第45-47页 |
第四章 《信托法》司法适用困境的制度出路 | 第47-57页 |
第一节 《信托法》核心条款修改建议 | 第47-50页 |
一、明确信托财产归属 | 第47-48页 |
二、细化受托人义务 | 第48-49页 |
三、修订信托的分类 | 第49页 |
四、完善信托登记制度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提升司法实践中对信托关系的识别 | 第50-53页 |
一、发布司法解释 | 第51页 |
二、发布指导性案例 | 第51-52页 |
三、修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 | 第52-53页 |
第三节 《合同法》路径依赖的解决方法 | 第53-57页 |
一、发布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 | 第53-54页 |
二、完善司法技术 | 第54-55页 |
三、实现专业化审判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