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资源与开发论文--海洋矿产资源及开发论文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热体制与岩石圈减薄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第7-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题目来源第11页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11页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11-15页
        1.3.1 渤海湾盆地热体制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热岩石圈厚度第12-13页
        1.3.3 热—流变结构第13页
        1.3.4 华北克拉通破坏第13页
        1.3.5 全球克拉通热体制和热岩石圈厚度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5页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5-16页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6-18页
    1.7 主要认识与成果第18-21页
第2章 全球典型克拉通现今热体制、热史和热岩石圈厚度特征第21-38页
    2.1 现今热体制第22-28页
        2.1.1 现今热流第22-25页
        2.1.2 热结构第25-26页
        2.1.3 热岩石圈厚度第26-28页
    2.2 热历史第28-33页
        2.2.1 破坏克拉通第29-31页
        2.2.2 稳定克拉通第31-33页
    2.3 热岩石圈厚度第33-38页
        2.3.1 破坏克拉通第34-36页
        2.3.2 稳定克拉通第36-38页
第3章 渤海湾盆地现今热状况和中—新生代热史研究第38-61页
    3.1 渤海湾盆地现今热状况第39-44页
        3.1.1 渤海湾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第39-41页
        3.1.2 渤海湾盆地深部温度第41-43页
        3.1.3 渤海湾盆地地幔热流第43-44页
    3.2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热史研究第44-61页
        3.2.1 古温标参数和热史恢复方法第44-46页
        3.2.2 冀中坳陷热史恢复第46-52页
        3.2.3 临清坳陷热史恢复第52-57页
        3.2.4 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中—新生代热史第57-61页
第4章 渤海湾盆地热岩石圈厚度研究第61-72页
    4.1 渤海湾盆地现今热岩石圈厚度分布特征第61-64页
        4.1.1 计算方法和参数第61-62页
        4.1.2 计算结果第62-64页
    4.2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热岩石圈厚度演化研究第64-65页
    4.3 济阳坳陷新生代不同时期热岩石圈厚度平面展布特征第65-72页
        4.3.1 计算方法流程第66-67页
        4.3.2 计算参数第67-69页
        4.3.3 典型单井结果分析第69-71页
        4.3.4 平面展布特征第71-72页
第5章 渤海湾盆地热—流变结构研究第72-86页
    5.1 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现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第72-75页
        5.1.1 计算方法第72-74页
        5.1.2 计算参数第74页
        5.1.3 不同构造单元现今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第74-75页
    5.2 济阳坳陷岩石圈中—新生代热—流变结构演化第75-82页
        5.2.1 计算参数第76页
        5.2.2 计算结果第76-79页
        5.2.3 考虑岩石圈应力和地幔含水情况第79-82页
    5.3 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中—新生代岩石圈热—流变结构特征第82-85页
    5.4 热史、热岩石圈厚度及热—流变结构对克拉通破坏的启示第85-86页
第6章 克拉通热体制差异演化的机制和结论第86-92页
    6.1 克拉通热体制差异演化的机制第86-89页
    6.2 结论第89-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5页
致谢第105-106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106-1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第106-1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07-10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08-10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非常规油气产业波及效应研究
下一篇: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测井仪器调试台架通用软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