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矩阵分解算法和快速正交搜索方法的肌力估计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运动生物力学简介 | 第11-12页 |
1.2 肌力估计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肌力估计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2章 基于表面肌电的肌力估计 | 第19-29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表面肌电信号的形成和采集 | 第19-21页 |
2.2.1 肌电信号的生理学原理 | 第19-20页 |
2.2.2 表面肌电信号的采集 | 第20-21页 |
2.3 肌电-肌力估计模型 | 第21-26页 |
2.3.1 基于现象学的模型 | 第22-24页 |
2.3.2 基于生理学的模型 | 第24-26页 |
2.4 肌电-肌力评估指标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基于矩阵分解和快速正交搜索的肌力估计方案 | 第29-3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信号预处理 | 第29-30页 |
3.3 高密度阵列式表面肌电信号的分解 | 第30-33页 |
3.3.1 主成分分析算法 | 第30-31页 |
3.3.2 独立成分分析算法 | 第31-32页 |
3.3.3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 第32-33页 |
3.4 基于快速正交搜索算法的肌力估计 | 第33-35页 |
3.4.1 FOS算法简介 | 第33-35页 |
3.4.2 肌力估计模型的建立 | 第35页 |
3.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57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任务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37-40页 |
4.2.1 实验对象 | 第37-38页 |
4.2.2 实验任务设计 | 第38-39页 |
4.2.3 数据采集方案 | 第39-40页 |
4.3 肌肉肌腱单元分解结果及分析 | 第40-43页 |
4.4 FOS肌力估计结果及分析 | 第43-54页 |
4.4.1 不同肌肉数目的结果 | 第44-46页 |
4.4.2 不同激活信息提取方法的结果 | 第46-49页 |
4.4.3 不同发力模式的结果 | 第49-54页 |
4.5 总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4.5.1 不同肌肉数目的结果讨论 | 第54-55页 |
4.5.2 不同激活信息提取方法的结果讨论 | 第55-56页 |
4.5.3 不同发力模式的结果讨论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57-58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58页 |
5.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