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超材料的研究状况 | 第8-15页 |
1.2.1 波前重构 | 第10-12页 |
1.2.2 等离子体电磁诱导透明 | 第12-14页 |
1.2.3 完美吸波器 | 第14-15页 |
1.3 手性超材料的概念 | 第15页 |
1.4 手性超材料研究状况 | 第15-19页 |
1.4.1 旋光性 | 第15-16页 |
1.4.2 圆二色性 | 第16-18页 |
1.4.3 非对称传输性 | 第18-19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手性超表面的研究方法 | 第20-31页 |
2.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0-23页 |
2.1.1 有限元法 | 第20-21页 |
2.1.2 离散偶极近似法 | 第21-22页 |
2.1.3 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22-23页 |
2.2 理论研究方法 | 第23-30页 |
2.2.1 S参数法 | 第23-26页 |
2.2.2 T矩阵理论 | 第26-28页 |
2.2.3 耦合模理论 | 第28-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手性超表面的光学手性破缺现象 | 第31-41页 |
3.1 单层双L形手性超表面的光学手性 | 第31-32页 |
3.2 双层双L形手性超表面的光学手性 | 第32-35页 |
3.3 双层手性超表面的光学手性破缺 | 第35-37页 |
3.4 非对称传输性破缺现象的物理机制 | 第37-40页 |
3.4.1 加纳米棒前后电场对比 | 第37-38页 |
3.4.2 单层分析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光学手性破缺窗口的调控 | 第41-45页 |
4.1 纳米棒长度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1 单层超表面透明窗口的调控 | 第41-42页 |
4.1.2 双层超表面手性破缺窗口的调控 | 第42页 |
4.2 环境折射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1 单层超表面透明窗口的环境折射率响应 | 第43页 |
4.2.2 双层超表面手性破缺窗口的环境折射率响应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总结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