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1页 |
1.1 引言 | 第15页 |
1.2 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的影响 | 第15-17页 |
1.2.1 对框架结构承载能力的影响 | 第16页 |
1.2.2 对框架结构抗弯刚度的影响 | 第16页 |
1.2.3 对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影响 | 第16-17页 |
1.3 楼板开洞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楼板开洞的概述 | 第17页 |
1.3.2 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19-21页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 第19页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抗震分析方法 | 第21-26页 |
2.1 抗震分析方法的介绍 | 第21-25页 |
2.1.1 底部剪力法 | 第21-22页 |
2.1.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2-23页 |
2.1.3 Pushover分析法 | 第23-24页 |
2.1.4 弹塑性时程分析法 | 第24-25页 |
2.2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30页 |
3.1 工程实例 | 第26页 |
3.2 楼板开洞对本文结构工作性能的影响机理 | 第26-27页 |
3.3 开洞楼板在SAP2000中的模拟 | 第27页 |
3.4 楼板开洞框架结构有限元等效模型的建立 | 第27-2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楼板开洞率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30-49页 |
4.1 模态分析 | 第30-33页 |
4.1.1 概述 | 第30页 |
4.1.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30-33页 |
4.2 反应谱分析 | 第33-34页 |
4.2.1 反应谱分析结果 | 第33-34页 |
4.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 第34-38页 |
4.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4-36页 |
4.3.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36页 |
4.3.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响应分析 | 第36-38页 |
4.4 PUSHOVER分析 | 第38-47页 |
4.4.1 Pushover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 | 第38-39页 |
4.4.2 塑性铰的本构模型 | 第39-40页 |
4.4.3 侧向荷载加载模式 | 第40-41页 |
4.4.4 塑性铰的发展 | 第41-44页 |
4.4.5 Pushover性能点分析 | 第44-46页 |
4.4.6 各模型性能点处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楼板不同水平开洞位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49-60页 |
5.1 模态分析 | 第49-51页 |
5.2 反应谱分析 | 第51-52页 |
5.3 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分析 | 第52-54页 |
5.4 PUSHOVER分析 | 第54-59页 |
5.4.1 塑性铰的发展过程与分析 | 第54-57页 |
5.4.2 Pushover性能点分析 | 第57-58页 |
5.4.3 各模型性能点处层间位移角分析 | 第58-5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60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