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秸秆灰 | 第16-19页 |
1.1.1 秸秆灰的简介 | 第16-17页 |
1.1.2 秸秆灰的综合利用 | 第17-19页 |
1.2 纳米白炭黑 | 第19-23页 |
1.2.1 纳米白炭黑的结构、性质 | 第19页 |
1.2.2 纳米白炭黑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1.2.3 纳米白炭黑的应用 | 第21-22页 |
1.2.4 纳米白炭黑的市场前景 | 第22-23页 |
1.3 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1.3.1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 | 第23-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5-34页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原料 | 第25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2.2.1 实验方案 | 第27-28页 |
2.2.2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2.3 分析方法 | 第29-33页 |
2.3.1 氧化钾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3.2 二氧化硅浸出率的测定 | 第30页 |
2.3.3 硅酸钠溶液模数的测定 | 第30-32页 |
2.3.4 二氧化硅样品纯度的测定 | 第32页 |
2.3.5 活化度 | 第32-33页 |
2.3.6 吸油值的测定 | 第33页 |
2.4 样品表征 | 第33-34页 |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页 |
2.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FESEM) | 第33页 |
2.4.3 粒度分析 | 第33页 |
2.4.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33页 |
2.4.5 Zeta电位分析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秸秆灰酸浸工艺条件 | 第34-41页 |
3.1 单因素条件实验 | 第34-37页 |
3.1.1 硫酸溶液质量分数对氧化钾浸出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2 固液比对氧化钾浸出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3 反应温度对氧化钾浸出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3.1.4 反应时间对氧化钾浸出率的影响 | 第37页 |
3.2 正交实验 | 第37-39页 |
3.2.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3.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3.3 较佳工艺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 第39-40页 |
3.4 XRD分析 | 第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酸浸滤饼碱浸制硅酸钠溶液工艺条件 | 第41-48页 |
4.1 单因素条件实验 | 第41-44页 |
4.1.1 固液比对二氧化硅浸出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4.1.2 碱液浓度对二氧化硅浸出率的影响 | 第42页 |
4.1.3 反应时间对二氧化硅浸出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4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硅浸出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4.2 正交实验 | 第44-47页 |
4.2.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4.2.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3 较佳工艺条件下的重复实验 | 第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高分散纳米白炭黑的制备 | 第48-64页 |
5.1 分散剂的筛选 | 第48-52页 |
5.1.1 阳离子型分散剂 | 第48-49页 |
5.1.2 阴离子型分散剂 | 第49页 |
5.1.3 非离子型分散剂 | 第49-50页 |
5.1.4 分散机理浅析 | 第50-52页 |
5.2 纳米白炭黑制备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2-59页 |
5.2.1 单因素条件实验 | 第53-56页 |
5.2.2 正交实验 | 第56-59页 |
5.3 样品表征 | 第59-62页 |
5.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59-60页 |
5.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60页 |
5.3.3 粒度分析 | 第60-61页 |
5.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61-62页 |
5.3.5 Zeta电位分析 | 第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