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30页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6页 |
1.2.1 斑岩成矿体系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2 矿集区勘查与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0-26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8页 |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28-30页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30-41页 |
2.1 区域构造演化与斑岩矿床的时空分布 | 第30-32页 |
2.2 区域地质特征与成矿 | 第32-34页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与成矿 | 第34-38页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 | 第38-39页 |
2.5 区域遥感特征与成矿 | 第39-40页 |
2.6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多龙矿集区斑岩成矿体系矿体类型厘定 | 第41-63页 |
3.1 矿集区地质概况 | 第41-48页 |
3.1.1 区域地层沉积特征 | 第41页 |
3.1.2 岩浆岩特征 | 第41-45页 |
3.1.3 构造特征 | 第45-46页 |
3.1.4 矿床分布特征与成因类型 | 第46-48页 |
3.2 主要矿床式 | 第48-58页 |
3.2.1 多不杂斑岩型矿床式——低位成矿域的矿床式 | 第48-50页 |
3.2.2 拿顿角砾岩筒型矿床式——低位成矿域顶部的矿床式 | 第50-52页 |
3.2.3 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式——高位成矿域的矿床式 | 第52-55页 |
3.2.4 各矿床式之间的关系 | 第55-58页 |
3.3 成矿亚系列的建立与基本特征 | 第58-62页 |
3.4 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成矿模式 | 第63-80页 |
4.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第63-76页 |
4.1.1 大地构造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63-64页 |
4.1.2 岩浆岩条件 | 第64-69页 |
4.1.3 构造条件 | 第69-76页 |
4.1.4 地层条件 | 第76页 |
4.2 成矿模式 | 第76-79页 |
4.3 小结 | 第79-80页 |
第5章 找矿标志及对区域矿产勘查的启示 | 第80-87页 |
5.1 找矿标志 | 第80-85页 |
5.1.1 直接找矿标志 | 第80-82页 |
5.1.2 间接找矿标志 | 第82-85页 |
5.2 对区域找矿的启示 | 第85-86页 |
5.3 小结 | 第86-87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1-115页 |
附录 | 第115-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