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7页 |
1.1 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反应 | 第12-13页 |
1.2 对苯二酚的概述 | 第13-14页 |
1.2.1 对苯二酚的性质 | 第13页 |
1.2.2 对苯二酚的用途 | 第13页 |
1.2.3 对苯二酚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13-14页 |
1.2.4 对苯二酚的合成方法 | 第14页 |
1.3 邻苯二酚的概述 | 第14-15页 |
1.3.1 邻苯二酚的性质 | 第14-15页 |
1.3.2 邻苯二酚的用途 | 第15页 |
1.3.3 邻苯二酚在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 | 第15页 |
1.4 缓冲溶液的概述 | 第15-20页 |
1.4.1 缓冲溶液简介 | 第15-16页 |
1.4.2 缓冲溶液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3 缓冲容量 | 第17页 |
1.4.4 缓冲容量的应用与测定 | 第17-20页 |
1.4.4.1 pH酸度计测定法 | 第17-18页 |
1.4.4.2 酸碱滴定测定法 | 第18页 |
1.4.4.3 电位滴定测定法 | 第18页 |
1.4.4.4 荧光测定法 | 第18-20页 |
1.4.4.5 核磁共振测定法 | 第20页 |
1.5 谷胱甘肽 | 第20-22页 |
1.5.1 谷胱甘肽简介 | 第20-21页 |
1.5.2 谷胱甘肽两种形态之间的转换 | 第21页 |
1.5.3 谷胱甘肽的功能 | 第21-22页 |
1.6 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同时的测定方法 | 第22-25页 |
1.6.1 同步荧光法 | 第22页 |
1.6.2 化学发光法 | 第22-23页 |
1.6.3 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3页 |
1.6.4 气相色谱-质谱法 | 第23-24页 |
1.6.5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4页 |
1.6.6 电化学方法 | 第24-25页 |
1.7 电化学测定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的意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1.7.1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通过调节玻碳电极表面pH值同时测定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 第27-38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8页 |
2.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28-29页 |
2.2.3 工作电极的处理 | 第29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29-36页 |
2.3.1 磷酸盐浓度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循环伏安行为的影响 | 第29-32页 |
2.3.2 pH值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峰位差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3 扫速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在磷酸缓冲液中峰位差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4 在玻碳电极上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的选择性测定 | 第34-36页 |
2.3.5 实际样的测定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基于谷胱甘肽的加合反应同时测定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 第38-46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 第39页 |
3.2.3 工作电极的处理 | 第39-4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5页 |
3.3.1 缓冲溶液pH值的选择 | 第40-41页 |
3.3.2 谷胱甘肽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 第41-42页 |
3.3.3 谷胱甘肽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同时测定循环伏安行为影响 | 第42-43页 |
3.3.4 谷胱甘肽的量对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同时测定的电化学行为影响 | 第43-44页 |
3.3.5 改变邻苯二酚浓度的差分脉冲伏安图 | 第44-45页 |
3.3.6 分析应用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4.1 结论 | 第46-47页 |
4.2 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