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功能重要性的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研究--以江华瑶族自治县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3.1 生态功能重要性 | 第12-13页 |
1.3.2 生态保护红线 | 第13-16页 |
1.4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1.4.1 地理区位 | 第16-17页 |
1.4.2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1.4.3 气候水文 | 第17页 |
1.4.4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7-1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数据来源与技术方法 | 第22-28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2.2 GIS技术概述 | 第22-25页 |
2.2.1 矢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3页 |
2.2.2 栅格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3-25页 |
2.3 RS技术概述 | 第25-26页 |
2.3.1 数据预处理 | 第25页 |
2.3.2 植被覆盖度的估算 | 第25-26页 |
2.4 评估方法 | 第26-28页 |
2.4.1 单因子评价法 | 第26-27页 |
2.4.2 多因子综合评价法 | 第27-28页 |
3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实践 | 第28-56页 |
3.1 数据预处理 | 第28页 |
3.2 生态环境要素的筛选 | 第28-29页 |
3.3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体系的构建 | 第29-31页 |
3.3.1 递进层次结构的建立 | 第29-30页 |
3.3.2 建立判断矩阵并赋值 | 第30页 |
3.3.3 计算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 第30-31页 |
3.4 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 | 第31-41页 |
3.4.1 水源涵养重要性 | 第31-34页 |
3.4.2 土壤保持重要性 | 第34-38页 |
3.4.3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 | 第38-40页 |
3.4.4 生态功能重要性综合评估 | 第40-41页 |
3.5 重要林地保护区评估 | 第41-49页 |
3.5.1 指标选取与技术方法 | 第41-47页 |
3.5.2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3.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 | 第49-53页 |
3.6.1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估 | 第49-51页 |
3.6.2 石漠化敏感性 | 第51-52页 |
3.6.3 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估 | 第52-53页 |
3.7 禁止开发区 | 第53-54页 |
3.8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 | 第54-56页 |
4 生态保护红线评估结果的调整优化 | 第56-63页 |
4.1 基于GIS技术的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优化 | 第56-59页 |
4.1.1 数据预处理 | 第57页 |
4.1.2 土地利用数据的预处理 | 第57-58页 |
4.1.3 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修正 | 第58-59页 |
4.2 基于区域规划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 | 第59-60页 |
4.3 生态保护红线优化结果 | 第60-63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5.1 结论 | 第63-64页 |
5.2 特色与创新 | 第64-65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5.3.1 不足之处 | 第65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