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综述一 补法分类的中医研究进展 | 第14-29页 |
1. 以气血分类论补法 | 第15-17页 |
2. 以五脏分类论补法 | 第17-18页 |
3. 直接补法和间接补法 | 第18-21页 |
4. 通补与守补 | 第21页 |
5. 峻补与平补 | 第21页 |
6. 清补与温补 | 第21-22页 |
7. 饮食五味补法 | 第22-23页 |
8. 四时补法 | 第23页 |
9.神补(情志补法) | 第23-24页 |
10. 小结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综述二 补法理论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第29-42页 |
1. 补法在心病中的应用 | 第30-31页 |
2. 补法在肺病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3. 补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 第32页 |
4. 补法在肝胆病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5.补法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6.补法消渴病(糖尿病)中的应用 | 第34页 |
7. 补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 | 第34-35页 |
8. 补法在骨伤科中的应用 | 第35页 |
9. 补法在眼、耳、鼻、喉病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10. 补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 第36页 |
11.小结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第二部分 理论部分 阎小萍教授应用补法辨证治疗常见风湿病 | 第42-77页 |
1.治法与治则 | 第42-46页 |
1.1 治则 | 第42-43页 |
1.2 治法 | 第43-46页 |
1.2.1 治法的渊源 | 第43-44页 |
1.2.2 治法的分类 | 第44-46页 |
1.3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 第46页 |
2. 补法的渊源与发展 | 第46-50页 |
2.1 补法的定义与内涵 | 第46页 |
2.2 补法的演变与发展 | 第46-48页 |
2.3 补法的分类与特点 | 第48-50页 |
3.“中医风湿病”病名的概念及由来 | 第50-51页 |
3.1 中医风湿病的概念 | 第50页 |
3.2 “中医风湿病”病名的由来 | 第50-51页 |
3.3 西医风湿病的概念 | 第51页 |
3.4 中西医风湿病的异同 | 第51页 |
4. 阎小萍教授辨证治疗风湿病特色 | 第51-57页 |
4.1 阎小萍教授对风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52-53页 |
4.1.1 本虚标实 | 第52页 |
4.1.2 从化学说 | 第52-53页 |
4.2 阎小萍教授应用补法辨证治疗风湿病的特点 | 第53-57页 |
4.2.1 辨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与风湿病的关系 | 第53-54页 |
4.2.2 病因辨证与风湿病的关系及择方用药特点 | 第54-55页 |
4.2.3 辨析“补五脏”的特点与风湿病的关系及用药规律 | 第55-57页 |
4.2.4 重平补,少峻补,补益以平为期 | 第57页 |
5. 阎小萍教授应用补法辨证治疗部分风湿病经验总结 | 第57-75页 |
5.1 补法在强直性脊柱炎(大偻)中的应用 | 第58-65页 |
5.1.1 病因病机 | 第59页 |
5.1.2 治则治法 | 第59-61页 |
5.1.3 案例举隅 | 第61-65页 |
5.2 补法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燥痹)中的临床应用 | 第65-70页 |
5.2.1 病因病机 | 第65-66页 |
5.2.2 治则治法 | 第66-68页 |
5.2.3 案例举隅 | 第68-70页 |
5.3 补法在SAPHO综合征中的应用 | 第70-75页 |
5.3.1 病因病机 | 第70-71页 |
5.3.2 治则治法 | 第71-73页 |
5.3.3 案例举隅 | 第73-75页 |
6. 总结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第三部分 基于频数统计阎小萍教授补肾壮骨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用药规律分析 | 第77-84页 |
前言 | 第77-78页 |
1.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3. 诊断标准 | 第78-79页 |
4. 纳入标准 | 第79页 |
5. 排除标准 | 第79页 |
6. 补肾壮骨药物定义标准 | 第79页 |
7. 强直性脊柱炎(大偻)的用药规律 | 第79-82页 |
8.阎小萍教授补肾壮骨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大偻)用药分析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个人简历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