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既存住区适老化改造设计与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5-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8页
    1.2 研究对象第18页
    1.3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9-21页
    1.5 论文框架第21-22页
第2章 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第22-39页
    2.1 相关理论研究第22-34页
        2.1.1 老年人居住生活需求研究第22-26页
        2.1.2 城市既存住区更新改造理论第26-29页
        2.1.3 住宅适应性理论第29-33页
        2.1.4 通用住宅设计理论第33-34页
    2.2 相关规范与标准第34-35页
    2.3 相关实践经验第35-39页
        2.3.1 欧美国家在住宅适老化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第35-36页
        2.3.2 日本在住宅适老化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第36页
        2.3.3 中国在住宅适老化设计方面的实践经验第36-39页
第3章 我国城市既存住区更新改造发展与分析第39-48页
    3.1 我国既存住区的发展第39-45页
        3.1.1 区位特点第39页
        3.1.2 规划及环境第39-40页
        3.1.3 居住面积标准第40-41页
        3.1.4 套型平面第41-42页
        3.1.5 户型布局中存在的问题第42-44页
        3.1.6 住宅层数及结构第44-45页
        3.1.7 建筑立面第45页
        3.1.8 设备设施及物理性能第45页
    3.2 城市既存住区居民的改造需求第45-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住区的适老化改造研究第48-60页
    4.1 住区的改造原则第48-49页
        4.1.1 因地制宜的原则第48页
        4.1.2 整体改造的原则第48页
        4.1.3 经济性原则第48-49页
    4.2 空间布局的规划整合第49-52页
        4.2.1 合并与拆分第49页
        4.2.2 拆除与加建第49-51页
        4.2.3 新旧建筑并存第51-52页
    4.3 道路系统的更新改造第52-54页
        4.3.1 保留“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布局第52页
        4.3.2 增强机动车道的安全性第52-53页
        4.3.3 步行路满足老年人出行特征第53-54页
    4.4 配套设施的补充完善第54-56页
        4.4.1 日常居家服务设施第54页
        4.4.2 医护设施第54-55页
        4.4.3 文体设施第55页
        4.4.4 休憩及无障碍设施第55-56页
    4.5 公共绿地的优化配置第56-57页
        4.5.1 公共绿地舒适宜人第56-57页
        4.5.2 增强绿地的功能性第57页
    4.6 室外场地的合理布局第57-59页
        4.6.1 动静分区第57-58页
        4.6.2 场地的无障碍设计第58页
        4.6.3 地面铺装的处理第58-59页
    4.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5章 住宅功能的适老化改造研究第60-76页
    5.1 改造时的规划布局原则第60-63页
        5.1.1 满足不同居住需求第60页
        5.1.2 空间尺度合理配置第60页
        5.1.3 规划布局通达便利第60-61页
        5.1.4 增强空间一体化与适应性第61-63页
    5.2 城市既存住宅的改造手法第63-65页
    5.3 结合平面模式进行改造探索第65-68页
        5.3.1 扩建第65-67页
        5.3.2 套型合并第67-68页
        5.3.3 功能调整第68页
    5.4 结合居住模式进行改造探索第68-75页
        5.4.1 合居型住宅第69-70页
        5.4.2 分居型住宅第70-71页
        5.4.3 邻居型住宅第71页
        5.4.4 近居型住宅第71-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室内空间的适老化改造探索第76-93页
    6.1 室内各功能空间第76-90页
        6.1.1 去障碍化交通空间第76-79页
        6.1.2 综合性玄关空间第79-80页
        6.1.3 多用性卧室空间第80-81页
        6.1.4 稳定性起居空间第81-82页
        6.1.5 家务性厨房空间第82-85页
        6.1.6 独立性餐厅空间第85-86页
        6.1.7 分离性卫浴空间第86-89页
        6.1.8 系统性收纳空间第89-90页
    6.2 室内空间界面改造第90-91页
        6.2.1 隔声第90页
        6.2.2 防潮、防水第90页
        6.2.3 保温隔热第90-91页
    6.3 健康适老技术的集成整合第91-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结论第93-95页
参考文献第95-97页
附录A (既存住区居住现状调查问卷)第97-99页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设计项目)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中式”风格居住建筑研究
下一篇:民俗视角下的南宁历史片区城市记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