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哮喘及其治疗药物 | 第12-16页 |
1.1.1 哮喘概述 | 第12页 |
1.1.2 哮喘的病理学研究 | 第12-14页 |
1.1.3 哮喘研究的动物模型 | 第14页 |
1.1.4 治疗哮喘的化学药物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5 治疗哮喘的中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1.6 治疗哮喘的生物药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2 血管活性肠肽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管活性肠肽概述 | 第16页 |
1.2.2 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布 | 第16-17页 |
1.2.3 血管活性肠肽的体内代谢 | 第17页 |
1.2.4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的分布 | 第17-18页 |
1.2.5 血管活性肠肽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1.2.6 血管活性肠肽在气道中的生物学作用 | 第19页 |
1.2.7 血管活性肠肽在治疗哮喘方面的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 | 第19-20页 |
1.3 延长蛋白多肽类药物半衰期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选题背景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血管活性肠肽重组蛋白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2-36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1 菌株 | 第22页 |
2.2.2 载体 | 第22页 |
2.2.3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2-23页 |
2.2.4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页 |
2.2.5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4-29页 |
2.3.1 实验流程 | 第24页 |
2.3.2 pPinkα-HC表达载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2.1 pPinkα-HC质粒的提取及酶切: | 第24-25页 |
2.3.2.2 pPinkα-HC载体片段胶回收 | 第25页 |
2.3.3 酵母偏好型VIP片段制备 | 第25-26页 |
2.3.3.1 p19 simple-VIP质粒酶切: | 第25页 |
2.3.3.2 VIP片段胶回收 | 第25-26页 |
2.3.4 HSA片段的制备 | 第26-27页 |
2.3.4.1 HSA片段的扩增 | 第26页 |
2.3.4.2 PCR产物纯化 | 第26页 |
2.3.4.3 HSA片段酶切 | 第26-27页 |
2.3.4.4 HSA片段胶回收 | 第27页 |
2.3.5 片段连接转化 | 第27-29页 |
2.3.5.1 连接片段定量 | 第27页 |
2.3.5.2 连接 | 第27页 |
2.3.5.3 感受态的制备 | 第27-28页 |
2.3.5.4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8页 |
2.3.5.5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28-29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9-34页 |
2.4.1 pPinkα-HC表达载体的制备 | 第29-30页 |
2.4.2 p19 simple-VIP质粒提取与酶切 | 第30-31页 |
2.4.3 HSA片段PCR扩增与酶切 | 第31-32页 |
2.4.4 各片段胶回收后定量 | 第32页 |
2.4.5 阳性克隆菌液PCR筛选 | 第32-33页 |
2.4.6 阳性克隆的质粒提取与酶切鉴定 | 第33-34页 |
2.4.7 阳性克隆送测序 | 第34页 |
2.5 讨论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血管活性肠肽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6-39页 |
3.2.1 菌株及质粒 | 第36-37页 |
3.2.2 生化试剂 | 第37页 |
3.2.3 主要培养基配制 | 第37-39页 |
3.2.4 主要仪器 | 第39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3.3.1 重组质粒转化毕赤酵母 | 第39-40页 |
3.3.1.1 转化质粒的制备 | 第39页 |
3.3.1.2 PichiaPink酵母菌株感受态的制备 | 第39-40页 |
3.3.1.3 电转酵母感受态细胞 | 第40页 |
3.3.2 重组酵母菌株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 第40-41页 |
3.3.3 酵母表达上清中蛋白的粗纯化 | 第41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3.4.1 转化质粒的制备 | 第41-43页 |
3.4.2 重组酵母菌株表达产物的鉴定 | 第43-44页 |
3.4.3 筛选出的目标酵母菌株对血管活性肠肽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粗纯化 | 第44-45页 |
3.5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血管活性肠肽重组蛋白对大鼠哮喘病理模型的治疗作用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4.2.1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4.2.2 试剂与试剂盒 | 第48页 |
4.2.3 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4.2.4 溶液配制 | 第4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4.3.1 大鼠哮喘模型的建立及给药 | 第49-50页 |
4.3.2 实验动物取材 | 第50页 |
4.3.3 大鼠血清中IgE水平的ELISA检测 | 第50页 |
4.3.4 大鼠肺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第50-51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4.4.1 大鼠哮喘病理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4.4.2 大鼠行为学观察 | 第51-52页 |
4.4.3 雾化激发前后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 第52页 |
4.4.4 大鼠血清IgE含量测定 | 第52-53页 |
4.4.5 大鼠肺组织切片HE染色结果 | 第53页 |
4.5 讨论 | 第53-5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