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0-37页 |
1.1 国内外玉米芯资源化利用现状 | 第20-22页 |
1.1.1 玉米芯产量 | 第20页 |
1.1.2 玉米芯的主要利用途径 | 第20-22页 |
1.2 玉米芯的主要组成和结构分析 | 第22-25页 |
1.2.1 纤维素(Cellulose) | 第23页 |
1.2.2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 | 第23-24页 |
1.2.3 木质素(Lignin) | 第24-25页 |
1.2.4 其他成分 | 第25页 |
1.3 玉米芯改性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1.3.1 物理改性方法 | 第25页 |
1.3.2 化学改性方法 | 第25-26页 |
1.4 有机染料污染概况 | 第26-28页 |
1.4.1 有机染料污染的来源 | 第26-27页 |
1.4.2 有机染料污染的危害 | 第27页 |
1.4.3 有机染料污染的治理方法 | 第27-28页 |
1.5 重金属污染概况 | 第28-31页 |
1.5.1 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 第28-29页 |
1.5.2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29页 |
1.5.3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 第29-31页 |
1.6 吸附理论的的概况 | 第31-34页 |
1.6.1 吸附材料的分类 | 第31页 |
1.6.2 生物质吸附材料 | 第31-33页 |
1.6.3 生物质材料吸附重金属的机理 | 第33-34页 |
1.7 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4-37页 |
1.7.1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7.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7.3 本课题的研究路线 | 第36-37页 |
第二章 水热碳化玉米芯水解产物葡萄糖制备碳球及表征 | 第37-47页 |
2.1 引言 | 第3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2.2.3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2.2.4 实验样品的表征 | 第38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6页 |
2.3.1 水热条件对碳球形貌特征的影响 | 第39-42页 |
2.3.2 样品表征 | 第42-45页 |
2.3.3 碳微球生成机理探讨 | 第45-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章 水热碳化玉米芯制备水热碳及表征 | 第47-57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3.2.3 仪器设备 | 第48页 |
3.2.4 实验样品的表征 | 第48页 |
3.2.5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6页 |
3.3.1 水热条件对产品产率和形貌的影响 | 第49-54页 |
3.3.2 吸附剂样品表征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玉米芯基水热碳对亚甲蓝染料吸附效果的研究 | 第57-79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7-63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4.2.3 仪器设备 | 第58页 |
4.2.4 实验方法 | 第58-6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3-77页 |
4.3.1 水热条件对亚甲基蓝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63-66页 |
4.3.2 吸附亚甲蓝染料的影响因素 | 第66-70页 |
4.3.3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 第70-72页 |
4.3.4 吸附热力学的研究 | 第72-73页 |
4.3.5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73-76页 |
4.3.6 玉米芯水热碳化前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76-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玉米芯基水热碳对Pb(Ⅱ)吸附效果的研究 | 第79-101页 |
5.1 引言 | 第7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5.2.3 仪器设备 | 第79-80页 |
5.2.4 实验方法 | 第80-8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3-100页 |
5.3.1 水热条件对水热碳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83-86页 |
5.3.2 吸附Pb(Ⅱ)的影响因素 | 第86-91页 |
5.3.3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 第91-94页 |
5.3.4 吸附热力学的研究 | 第94-95页 |
5.3.5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95-98页 |
5.3.6 玉米芯水热碳化前后对Pb(Ⅱ)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98-99页 |
5.3.7 Pb(Ⅱ)的吸附机理 | 第99-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玉米芯基水热碳对Cu(Ⅱ)吸附效果的研究 | 第101-122页 |
6.1 引言 | 第10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105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01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101-102页 |
6.2.3 仪器设备 | 第102页 |
6.2.4 实验方法 | 第102-105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20页 |
6.3.1 水热条件对水热碳吸附效果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6.3.2 吸附Cu(Ⅱ)的影响因素 | 第108-113页 |
6.3.3 吸附等温线的研究 | 第113-116页 |
6.3.4 吸附热力学的研究 | 第116-117页 |
6.3.5 吸附动力学的研究 | 第117-120页 |
6.3.6 玉米芯碳化前后对Cu(Ⅱ)的吸附效果分析 | 第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2-125页 |
7.1 结论 | 第122-123页 |
7.2 创新之处 | 第123-124页 |
7.3 展望 | 第124-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40页 |
作者简介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