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7页 |
第一节 单蒽醌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1.1 单蒽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 | 第14-15页 |
1.1.1.1 蒽醌及其苷类 | 第14-15页 |
1.1.1.2 蒽酚或蒽酮及其衍生物 | 第15页 |
1.1.2 单蒽醌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 | 第15-20页 |
1.1.2.1 抗菌 | 第15-16页 |
1.1.2.2 抗肿瘤 | 第16-17页 |
1.1.2.3 泻下 | 第17页 |
1.1.2.4 抗氧化 | 第17页 |
1.1.2.5 抗炎 | 第17页 |
1.1.2.6 止血 | 第17-18页 |
1.1.2.7 保肝利胆 | 第18页 |
1.1.2.8 降血脂 | 第18页 |
1.1.2.9 保护心脑血管 | 第18页 |
1.1.2.10 其他药理作用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坏死亲和性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2.1 卟啉类衍生物 | 第20页 |
1.2.2 非卟啉类衍生物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7页 |
第二章 单蒽醌类化合物坏死靶向性的研究 | 第27-38页 |
2.1 材料 | 第28页 |
2.1.1 药品和试剂 | 第28页 |
2.1.2 仪器 | 第28页 |
2.1.3 动物和细胞 | 第28页 |
2.2 方法 | 第28-30页 |
2.2.1 Iodogen管的制备 | 第28页 |
2.2.2 放射性标记 | 第28-29页 |
2.2.3 体外稳定性 | 第29页 |
2.2.4 体外细胞结合 | 第29页 |
2.2.5 小鼠肌肉坏死模型的建立 | 第29页 |
2.2.6 小鼠肌肉坏死模型的生物分布 | 第29-30页 |
2.2.7 TTC染色和放射自显影 | 第30页 |
2.2.8 数据分析 | 第30页 |
2.3 结果 | 第30-34页 |
2.3.1 放射性标记 | 第30页 |
2.3.2 体外稳定性 | 第30-31页 |
2.3.3 体外细胞结合 | 第31页 |
2.3.4 小鼠肌肉坏死模型的生物分布 | 第31-33页 |
2.3.5 TTC染色和放射自显影 | 第33-34页 |
2.4 讨论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第三章 碘标大黄酸快速成像坏死心肌的研究 | 第38-50页 |
3.1 材料 | 第38-39页 |
3.1.1 药品和试剂 | 第38-39页 |
3.1.2 仪器和设备 | 第39页 |
3.1.3 动物 | 第39页 |
3.2 方法 | 第39-41页 |
3.2.1 非放射性碘标大黄酸的合成 | 第39页 |
3.2.2 Iodogen管的制备 | 第39-40页 |
3.2.3 放射性标记 | 第40页 |
3.2.4 HPLC测定化学纯度和体外稳定性 | 第40页 |
3.2.5 ~(131)I-大黄酸的血浆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40页 |
3.2.6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 第40-41页 |
3.2.7 SPECT/CT成像大鼠心肌梗死 | 第41页 |
3.2.8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的生物分布 | 第41页 |
3.2.9 病理染色和放射自显影 | 第41页 |
3.2.10 数据分析 | 第41页 |
3.3 结果 | 第41-46页 |
3.3.1 非放射性碘标大黄酸的合成 | 第41-42页 |
3.3.2 放射性标记 | 第42页 |
3.3.3 HPLC测定化学纯度和体外稳定性 | 第42-43页 |
3.3.4 ~(131)I-大黄酸的血浆药代动力学 | 第43页 |
3.3.5 SPECT/CT成像大鼠心肌梗死 | 第43-44页 |
3.3.6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上的生物分布 | 第44-45页 |
3.3.7 病理染色和放射自显影 | 第45-46页 |
3.4 讨论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第四章 碘标大黄酸在心肌活性评价中的应用 | 第50-60页 |
4.1 材料 | 第50-51页 |
4.1.1 药品和试剂 | 第50-51页 |
4.1.2 仪器和设备 | 第51页 |
4.1.3 动物 | 第51页 |
4.2 方法 | 第51-53页 |
4.2.1 Iodogen管的制备 | 第51页 |
4.2.2 放射性标记 | 第51页 |
4.2.3 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4.2.4 Micro-PET/CT成像 | 第52页 |
4.2.5 SPECT/CT成像 | 第52页 |
4.2.6 生物分布 | 第52页 |
4.2.7 TTC染色和放射自显影 | 第52页 |
4.2.8 体内阻断实验 | 第52-53页 |
4.2.9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4.3 结果 | 第53-57页 |
4.3.1 放射性标记 | 第53页 |
4.3.2 Micro-PET/CT成像 | 第53-54页 |
4.3.3 SPECT/CT成像 | 第54页 |
4.3.4 TTC染色和放射自显影 | 第54-55页 |
4.3.5 生物分布和坏死比 | 第55页 |
4.3.6 心肌活性评价 | 第55-56页 |
4.3.7 体内阻断实验 | 第56-57页 |
4.4 讨论 | 第57页 |
4.5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缩略词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