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4页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避险车道设置要素分析研究 | 第18-42页 |
2.1 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交通组成及载重车型分析 | 第18-20页 |
2.1.1 交通组成 | 第18-20页 |
2.1.2 载重车辆分析 | 第20页 |
2.2 避险车道类型、组成及等级 | 第20-22页 |
2.3 避险车道入口设计速度分析 | 第22-29页 |
2.3.1 基于车辆横向稳定的最大入口设计速度 | 第23-26页 |
2.3.2 基于运动学和能量转换的入口设计速度分析 | 第26页 |
2.3.3 基于制动器温度预测模型反算入口设计速度 | 第26-27页 |
2.3.4 基于车辆机械性能最大入口设计速度 | 第27-29页 |
2.4 避险车道设置位置、数量及方法 | 第29-34页 |
2.5 设置避险车道实例项目 | 第34-41页 |
2.5.1 项目情况及安全性评价 | 第34-35页 |
2.5.2 交通组成及制动器温度分析 | 第35-37页 |
2.5.3 重点路段安全性分析 | 第37-38页 |
2.5.4 避险车道设置 | 第38-4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避险车道平面设计指标研究 | 第42-73页 |
3.1 避险车道主线平曲线半径、流出角与渐变段长度的研究 | 第42-55页 |
3.1.1 直线段流出角 | 第42-44页 |
3.1.2 左转圆曲线段流出角 | 第44-46页 |
3.1.3 右转圆曲线段流出角 | 第46-52页 |
3.1.4 避险车道渐变段长度 | 第52-55页 |
3.2 引道设计指标研究 | 第55-61页 |
3.2.1 避险车道分流鼻端设置 | 第55页 |
3.2.2 避险车道引道长度 | 第55-59页 |
3.2.3 避险车道引道平面半径 | 第59-61页 |
3.3 制动车道长度研究 | 第61-67页 |
3.3.1 运用运动学方法制动车道长度的确定 | 第61-63页 |
3.3.2 根据全阻力分析制动车道长度的确定 | 第63-67页 |
3.4 辅助车道最小长度设置研究 | 第67-72页 |
3.4.1 辅助车道的研究情况 | 第67-68页 |
3.4.2 辅助车道的最小长度 | 第68-7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避险车道纵断面设计指标研究 | 第73-82页 |
4.1 主线及避险车道竖曲线指标研究 | 第73-77页 |
4.1.1 满足竖向加速度指标 | 第73-74页 |
4.1.2 满足3s行程要求 | 第74页 |
4.1.3 避险车道竖曲线满足视距要求 | 第74-77页 |
4.1.4 避险车道竖曲线最小半径及最小长度建议值 | 第77页 |
4.2 制动车道纵坡研究 | 第77-81页 |
4.2.1 制动车道纵坡与长度关系研究 | 第77-78页 |
4.2.2 满足不倒溜事故的制动车床最大纵坡值 | 第78-80页 |
4.2.3 制动车道纵坡取值 | 第80-8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避险车道横断面设计指标和其他设计要素研究 | 第82-93页 |
5.1 横断面宽度 | 第82-88页 |
5.1.1 渐变段横断面宽度 | 第82-83页 |
5.1.2 引道横断面宽度 | 第83-84页 |
5.1.3 制动车道横断面宽度 | 第84-88页 |
5.2 主线及避险车道横坡及排水 | 第88-89页 |
5.3 路面结构、制动车床材料及铺设厚度 | 第89-92页 |
5.3.1 路面结构层 | 第89-91页 |
5.3.2 制动车床材料及铺设厚度 | 第91-9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3-94页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