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太阳能电池分类及其效率的提高 | 第11-15页 |
1.2.1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 | 第11-14页 |
1.2.2 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提高 | 第14-15页 |
1.3 表面减反技术的发展 | 第15-17页 |
1.3.1 传统减反技术 | 第15-16页 |
1.3.2 亚波长微纳米结构 | 第16-17页 |
1.3.3 表面等离激元技术 | 第17页 |
1.4 光伏玻璃表面减反结构制备技术的发展 | 第17-23页 |
1.4.1 传统机械刻蚀成形技术 | 第17-19页 |
1.4.2 新型玻璃表面减反结构制备技术 | 第19-20页 |
1.4.3 微球辅助激光制备微结构技术 | 第20-23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表征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5-26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2 飞秒脉冲激光系统 | 第26-30页 |
2.2.1 飞秒激光与透明电介质作用机理 | 第26-29页 |
2.2.2 本实验飞秒激光加工系统介绍 | 第29-30页 |
2.3 检测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30-31页 |
2.3.2 太阳能光谱反射率测试 | 第31页 |
2.3.3 接触角测量仪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FDTD的纳米孔及纳米柱阵列减反特性分析 | 第33-42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理论与建模 | 第33-37页 |
3.2.1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理论 | 第33-36页 |
3.2.2 基于FDTDsolutions建模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3.3.1 纳米孔、柱阵列减反效果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3.3.2 同种截面对应的纳米柱、孔阵列减反效果比较分析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旋涂法在玻璃基底表面制备单层SiO_2微球薄膜 | 第42-50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42-43页 |
4.3 不同参数对微球表面覆盖率的影响 | 第43-49页 |
4.3.1 基底处理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 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旋涂过程中溶液蒸发速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3 旋涂速度对表面覆盖率的影响 | 第45-47页 |
4.3.4 旋涂时间对表面覆盖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5 溶液量对表面覆盖率的影响 | 第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玻璃表面微纳米减反结构的制备 | 第50-60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未旋涂微球玻璃基底飞秒激光辐照处理 | 第50-53页 |
5.2.1 实验方案与步骤 | 第50-51页 |
5.2.2 不同单脉冲能量对玻璃表面形貌的影响 | 第51-53页 |
5.3 旋涂微球玻璃基底飞秒激光辐照处理 | 第53-58页 |
5.3.1 实验方案与步骤 | 第53-54页 |
5.3.2 单脉冲激光能量对微结构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5.3.3 微纳米结构减反射性能的分析 | 第56-58页 |
5.3.4 微纳米结构疏水性能分析 | 第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总结 | 第60-61页 |
6.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