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部分 不同温度、CO_2浓度及氮素施用情况对矮地茶生长状态的影响 | 第14-20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1 实验药用植物 | 第14页 |
2 实验器材 | 第14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4-15页 |
1 实验前期准备 | 第14页 |
2 实验分组设置 | 第14-15页 |
3 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15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15-17页 |
1 矮地茶植物生长状态情况 | 第15-16页 |
2 矮地茶新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 | 第16-17页 |
(四) 分析与讨论 | 第17-19页 |
1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矮地茶新生叶片生长状态的影响 | 第17-19页 |
2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矮地茶新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19页 |
(五) 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不同温度、CO_2浓度及氮素施用情况对矮地茶药用成分的影响 | 第20-32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1 实验药用植物 | 第20页 |
2 化学试剂 | 第20页 |
3 实验仪器 | 第20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1 实验前期准备及分组设置 | 第20页 |
2 样品供试液与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0-21页 |
3 实验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1-24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24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24-29页 |
1 岩白菜素及杨梅素含量 | 第24-25页 |
2 岩白菜素系统适应性 | 第25-27页 |
3 杨梅素系统适应性 | 第27-29页 |
(四) 分析与讨论 | 第29-31页 |
1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岩白菜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杨梅素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 药用成分含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第30-31页 |
(五)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部分 不同温度、CO_2浓度及氮素施用情况对矮地茶总黄酮、总酚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2-39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1 实验药用植物 | 第32页 |
2 化学试剂 | 第32页 |
3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1 实验前期准备及分组设置 | 第33页 |
2 样品的制备提取 | 第33页 |
3 实验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4 统计学处理 | 第34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1 总黄酮含量 | 第34页 |
2 总酚含量 | 第34-35页 |
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5页 |
4 ABTS·+总抗氧化能力 | 第35-36页 |
(四) 分析与讨论 | 第36-38页 |
1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2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总酚含量的影响 | 第37页 |
3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4 总黄酮含量、总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38页 |
(五)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部分 不同温度、CO_2浓度及氮素施用情况对矮地茶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 第39-51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39-40页 |
1 实验药用植物 | 第39页 |
2 化学试剂 | 第39页 |
3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1 实验前期准备及分组设置 | 第40页 |
2 实验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40-42页 |
3 统计学处理 | 第42页 |
(三) 实验结果 | 第42-46页 |
1 叶绿素含量 | 第42-44页 |
2 可溶性糖含量 | 第44页 |
3 可溶性蛋白与丙二醛(MDA)含量 | 第44-45页 |
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含量 | 第45-46页 |
(四) 分析与讨论 | 第46-49页 |
1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48页 |
4 不同温度、CO_2浓度、氮肥施用情况对新生叶片SOD和APX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5 生理学各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49页 |
(五) 小结 | 第49-51页 |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图 | 第58-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文献综述 | 第65-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