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陆家堡凹陷白垩系火成岩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1页
    0.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页
    0.2 课题研究现状第8页
    0.3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第8-11页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1-14页
    1.1 区域地质背景第11页
    1.2 主要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勘探情况第11-12页
    1.3 生油岩特征第12-13页
    1.4 区域地层特征第13-14页
第二章 火成岩岩性分类与发育特征第14-27页
    2.1 火成岩岩性分类第14-24页
        2.1.1 火山熔岩类第14-17页
        2.1.2 火山碎屑熔岩类第17-20页
        2.1.3 火山碎屑岩类第20-21页
        2.1.4 沉火山碎屑岩类第21-22页
        2.1.5 火山碎屑沉积岩类第22-23页
        2.1.6 浅成岩和次火山岩类第23-24页
    2.2 火成岩岩性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第24-27页
        2.2.1 义县组火成岩岩性发育特征第24-25页
        2.2.2 义县组火成岩分布特征第25页
        2.2.3 九佛堂组下段火成岩岩性发育特征第25页
        2.2.4 九佛堂组火成岩分布特征第25-27页
第三章 火成岩成因类型与岩相特征及识别第27-54页
    3.1 火成岩相分类体系和识别标准第27-38页
        3.1.1 火成岩相分类体系第27-29页
        3.1.2 火成岩相地质特征和识别标志第29-38页
    3.2 火成岩相分布规律第38-41页
        3.2.1 九佛堂组下段火成岩岩相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第38-39页
        3.2.2 义县组火成岩岩相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第39-41页
    3.3 火成岩地震相与地震识别第41-44页
        3.3.1 火山通道相第41-42页
        3.3.2 爆发相第42-44页
    3.4 火成岩岩体刻画与火成岩相展布规律第44-54页
        3.4.1 火成岩体刻画方法第44-45页
        3.4.2 典型火成岩体刻画第45-50页
        3.4.3 火成岩相平面刻画及分布规律第50-54页
第四章 火成岩成岩作用与储集空间发育特征第54-63页
    4.1 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第54-62页
        4.1.1 早期成岩作用第54-57页
        4.1.2 晚期成岩作用第57-62页
    4.2 储集空间类型与特征第62-63页
第五章 火成岩储层评价与分布规律第63-71页
    5.1 重点井段储层描述与储层控制因素分析第63-65页
        5.1.1 庙31井储层描述与分析第63-64页
        5.1.2 庙 31-新 3 井储层描述与分析第64-65页
    5.2 火成岩储层评价与优势储层分布规律第65-71页
        5.2.1 火成岩储层物性与岩性、岩相关系第65-67页
        5.2.2 火成岩储层含油性与岩性、岩相关系第67-68页
        5.2.3 火成岩优势储层分布规律第68-71页
结论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随钻电磁波电阻率方位响应特性研究
下一篇:X区块二类油层聚驱开采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