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网络舆情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22页 |
| 2.1 网络舆情 | 第15-17页 |
| 2.1.1 舆情 | 第15-16页 |
| 2.1.2 舆论 | 第16-17页 |
| 2.2 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演变 | 第17-18页 |
| 2.3 网络舆情的主要构成 | 第18-20页 |
| 2.4 网络舆情监测的基础理论 | 第20-22页 |
| 2.4.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0页 |
| 2.4.2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0-21页 |
| 2.4.3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西安市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现状 | 第22-27页 |
| 3.1 网络舆情推动下西安市政府逐渐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 第22页 |
| 3.2 西安市政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基本形成 | 第22-24页 |
| 3.2.1 政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总体结构 | 第22-23页 |
| 3.2.2 多层次政府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构建 | 第23-24页 |
| 3.3 案例分析—西安地铁三号线问题电缆事件 | 第24-27页 |
| 第四章 西安市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 4.1 西安市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4.1.1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滞后 | 第27页 |
| 4.1.2 政府各部门缺乏互动合作 | 第27页 |
| 4.1.3 网络舆情监测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 第27-28页 |
| 4.2 西安市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欠缺的原因 | 第28-30页 |
| 4.2.1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联动机制不健全 | 第28页 |
| 4.2.2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缺乏外部保障 | 第28页 |
| 4.2.3 网络舆情信息监测观念落后 | 第28-30页 |
| 第五章 国外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0-36页 |
| 5.1 国外舆情监测工作 | 第30-33页 |
| 5.1.1 美国 | 第30-31页 |
| 5.1.2 加拿大 | 第31-32页 |
| 5.1.3 德国 | 第32-33页 |
| 5.1.4 韩国 | 第33页 |
| 5.2 对我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启示 | 第33-36页 |
| 5.2.1 完善法律制度基础 | 第33-34页 |
| 5.2.2 调动行业和公众参与监督 | 第34页 |
| 5.2.3 加强管理部门之间沟通,提高管理水平 | 第34-35页 |
| 5.2.4 采取特别措施保护国家和公众利益 | 第35页 |
| 5.2.5 推动实名制等专门制度 | 第35-36页 |
| 第六章 西安市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对策建议 | 第36-40页 |
| 6.1 加强西安市政府网络舆情的监测制度建设 | 第36-37页 |
| 6.1.1 完善网络舆情监测动态制度 | 第36页 |
| 6.1.2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协调制度 | 第36-37页 |
| 6.1.3 充分利用现代监测技术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中的应用 | 第37页 |
| 6.1.4 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政府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 第37页 |
| 6.2 加强政府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建设 | 第37-38页 |
| 6.2.1 明确网络舆情监测相关责任人职责 | 第37-38页 |
| 6.2.2 组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分析研判、舆情引导专业队伍 | 第38页 |
| 6.2.3 注重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 | 第38页 |
| 6.3 切实转变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理念 | 第38-40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1页 |
| 7.1 总结 | 第40页 |
| 7.2 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