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2.2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14页 |
1.3 本文依托的研究项目 | 第14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5页 |
2.1 内蒙古突泉-科右中旗地区地理概况 | 第16-17页 |
2.2 研究区的大地构造位置 | 第17页 |
2.3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7-21页 |
2.3.1 晚古生界地层 | 第18-19页 |
2.3.2 中生界地层 | 第19-21页 |
2.4 研究区侵入岩 | 第21-23页 |
2.4.1 研究区内的中性岩 | 第21-22页 |
2.4.2 研究区内的酸性岩 | 第22-23页 |
2.5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地质、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第25-30页 |
3.1 花岗质岩石地质特征 | 第25-27页 |
3.1.1 孟恩陶勒盖中三叠世花岗岩体 | 第25页 |
3.1.2 宝格吐晚三叠世花岗岩体 | 第25-26页 |
3.1.3 巴彦乌拉晚侏罗世花岗岩体 | 第26页 |
3.1.4 马家屯早白垩世花岗岩体 | 第26-27页 |
3.2 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 | 第27-29页 |
3.2.1 孟恩陶勒盖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 | 第27页 |
3.2.2 宝格吐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 | 第27-28页 |
3.2.3 巴彦乌拉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 | 第28页 |
3.2.4 马家屯早白垩世花岗斑岩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年代学特征和岩浆作用期次划分 | 第30-40页 |
4.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 第30页 |
4.2 测年结果 | 第30-36页 |
4.2.1 孟恩陶勒盖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15TQ34-1) | 第31页 |
4.2.2 宝格吐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16BG-2) | 第31页 |
4.2.3 巴彦乌拉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15TQ37-2) | 第31-36页 |
4.2.4 马家屯早白垩世花岗斑岩(15TQ31-2) | 第36页 |
4.3 研究区花岗岩浆作用期次划分 | 第36-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8页 |
5.1 分析方法 | 第40页 |
5.2 主量元素特征 | 第40-44页 |
5.2.1 孟恩陶勒盖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 | 第40-41页 |
5.2.2 宝格吐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 | 第41页 |
5.2.3 巴彦乌拉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 | 第41页 |
5.2.4 马家屯早白垩世花岗斑岩 | 第41-44页 |
5.3 稀土及微量元素特征 | 第44-47页 |
5.3.1 孟恩陶勒盖中三叠世花岗闪长岩 | 第44页 |
5.3.2 宝格吐晚三叠世花岗闪长岩 | 第44-45页 |
5.3.3 巴彦乌拉晚侏罗世正长花岗岩 | 第45-46页 |
5.3.4 马家屯早白垩世花岗斑岩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6章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成因类型和源区特征 | 第48-59页 |
6.1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 | 第48-53页 |
6.1.1 孟恩陶勒盖中三叠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 | 第48-51页 |
6.1.2 宝格吐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 | 第51页 |
6.1.3 巴彦乌拉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 | 第51-52页 |
6.1.4 马家屯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的成因类型 | 第52-53页 |
6.2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的源区特征 | 第53-57页 |
6.2.1 孟恩陶勒盖中三叠世花岗质岩石的源区特征 | 第53-54页 |
6.2.2 宝格吐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的源区特征 | 第54-55页 |
6.2.3 巴彦乌拉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源区特征 | 第55-56页 |
6.2.4 马家屯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的源区特征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7章 研究区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59-64页 |
7.1 中三叠世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59页 |
7.2 晚三叠世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59-60页 |
7.3 晚侏罗世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60-62页 |
7.4 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构造背景 | 第62-63页 |
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80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