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发电机、大型发电机组(总论)论文

基于纳米复合的高压电机用环氧云母绝缘的电性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高压电机主绝缘第12-13页
    1.3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研究现状第13-17页
    1.4 纳米复合主绝缘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5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8-21页
        1.5.1 研究目标第18页
        1.5.2 研究内容第18-21页
第二章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制备及界面区理化特性第21-41页
    2.1 试样原料第21-22页
    2.2 纳米复合电介质的制备第22-25页
        2.2.1 常用制备方法第22-23页
        2.2.2 制备流程第23-24页
        2.2.3 纳米颗粒分散性第24-25页
    2.3 纳米电介质的界面区特征第25-32页
        2.3.1 纳米颗粒间的距离及比表面积第25-27页
        2.3.2 界面区模型第27-32页
    2.4 纳米电介质的界面理化性质第32-40页
        2.4.1 纳米电介质的DSC/DMA特性第32-36页
        2.4.2 纳米电介质的FTIR特性第36-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环氧树脂纳米复合电介质电性能研究第41-97页
    3.1 纳米复合介质介电响应特性第41-55页
        3.1.1 介电响应理论第41-43页
        3.1.2 介电响应性能测量原理第43-44页
        3.1.3 室温下纳米颗粒含量对介电响应的影响第44-46页
        3.1.4 不同温度等级下纳米颗粒含量对介电响应的影响第46-55页
    3.2 纳米复合介质的空间电荷特性第55-72页
        3.2.1 空间电荷理论第55-62页
        3.2.2 空间电荷测量原理第62-64页
        3.2.3 室温下纳米颗粒含量对对空间电荷的影响第64-67页
        3.2.4 温度对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第67-72页
    3.3 纳米复合介质的电树枝特性第72-88页
        3.3.1 电树枝生长机制第72-73页
        3.3.2 电树枝测量方法第73-74页
        3.3.3 纳米颗粒含量对电树枝的影响第74-79页
        3.3.4 温度对电数枝特性的影响第79-88页
    3.4 纳米复合介质的击穿特性第88-95页
        3.4.1 击穿理论第88-90页
        3.4.2 击穿性能测试第90-91页
        3.4.3 室温下纳米颗粒含量对击穿的影响第91-93页
        3.4.4 温度对击穿特性的影响第93-95页
    3.5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四章 纳米复合环氧云母介电性能研究第97-105页
    4.1 试样制备第97-98页
        4.1.1 纳米SiO2/环氧胶粘剂制备第97页
        4.1.2 纳米SiO2/云母带制备第97-98页
    4.2 纳米颗粒对环氧胶粘剂及云母带电性能的影响第98-102页
        4.2.1 纳米颗粒对环氧胶粘剂介电性能的影响第98-100页
        4.2.2 纳米颗粒含量对环氧胶粘剂击穿性能的影响第100-101页
        4.2.3 纳米颗粒含量对环氧云母带击穿性能的影响第101-102页
    4.3 本章小结第102-105页
第五章 纳米复合环氧云母的应用研究第105-121页
    5.1 基于纳米掺杂的高压电机定子线圈制备第105-106页
    5.2 绕组的介质损耗和电容量第106-112页
        5.2.1 测量系统第106-107页
        5.2.2 不同温度下线圈的介质损耗及其增量第107-110页
        5.2.3 不同温度下线圈的电容量及其增量第110-112页
    5.3 绕组的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第112-116页
        5.3.1 测量原理第112-113页
        5.3.2 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第113-115页
        5.3.3 温度对绝缘电阻和极化指数的影响第115-116页
    5.4 绕组的局部放电第116-120页
        5.4.1 测量原理第116页
        5.4.2 局部放电测量结果分析第116-120页
    5.5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1-125页
    6.1 结论第121-122页
    6.2 展望第122-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3页
致谢第133-13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35-136页

论文共1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谐振抑制型低频混合滤波装置关健技术研究
下一篇:钼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钠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