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视野中的庄子艺术精神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绪论 | 第6-23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综述及意义 | 第6-11页 |
一、关于《庄子》历代注释、校勘情况 | 第6-7页 |
二、关于庄子美学、艺术精神研究情况 | 第7-8页 |
三、关于中国古代画论的研究情况 | 第8-11页 |
第二节 庄子与艺术 | 第11-14页 |
第三节 庄子艺术精神的实质 | 第14-19页 |
一、庄子论“美” | 第15页 |
二、庄子论“游” | 第15-18页 |
三、庄子论“无用”与“和”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绘画体现庄子艺术精神 | 第19-23页 |
一、精神理想方面 | 第19-20页 |
二、创作实践方面 | 第20-21页 |
三、审美风格方面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庄子自然之道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23-48页 |
第一节 庄子肯定“自然”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23-33页 |
一、庄子从三个方面肯定“自然” | 第24-28页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逸格” | 第28-30页 |
三、中国古代绘画之“畅神” | 第30-33页 |
第二节 庄子论“淡”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33-42页 |
一、庄子论“淡”两个维度 | 第34-36页 |
二、中国古代绘画的水墨意趣 | 第36-40页 |
三、中国古代绘画的崇淡情怀 | 第40-42页 |
第三节 庄子“游无穷”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42-48页 |
一、庄子对有限时空的超然 | 第43-44页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远” | 第44-48页 |
第二章 庄子道技理论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48-70页 |
第一节“游刃有余”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48-53页 |
一、“游刃有余”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前提 | 第49-50页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熟”与“生” | 第50-53页 |
第二节“依乎天理”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53-58页 |
一、“依乎天理”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要求 | 第54-55页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法”与“理” | 第55-58页 |
第三节“凝神一志”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58-64页 |
一、“凝神一志”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条件 | 第59-61页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凝神” | 第61-64页 |
第四节“技进乎道”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64-70页 |
一、“技进乎道”是庄子道技关系论的核心 | 第64-66页 |
二、中国古代绘画之“能尽其道” | 第66-70页 |
第三章 庄子形神理论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70-95页 |
第一节 形神之辩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70-82页 |
一、庄子与绘画对“形”的肯定 | 第70-73页 |
二、庄子与绘画对“神”的推重 | 第73-79页 |
三、庄子与绘画对“形”“神”的兼顾 | 第79-82页 |
第二节 庄子气论与中国古代绘画 | 第82-95页 |
一、庄子气论的三个层面 | 第82-87页 |
二、谢赫的“气韵生动” | 第87-90页 |
三、谢赫以后“气韵”论的传承 | 第90-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