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物化学论文

基于SERS的葱属植物挥发物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葱属植物挥发物的研究状况第10-11页
    1.2 SERS在植物挥发物方面的研究状况第11页
    1.3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2-14页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14-15页
第2章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技术介绍第15-22页
    2.1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发展史第15页
    2.2 拉曼散射原理第15-20页
        2.2.1 拉曼散射第15-18页
        2.2.2 选择定则第18-19页
        2.2.3 极化率第19-20页
    2.3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第20-21页
        2.3.1 共振拉曼效应第20页
        2.3.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介绍第20-21页
    2.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的进展第21页
    2.5 本章小结第21-22页
第3章 葱属植物—大葱的挥发物研究第22-30页
    3.1 实验部分第22-23页
        3.1.1 实验仪器第22页
        3.1.2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第22页
        3.1.3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22-23页
        3.1.4 光谱采集、预处理及数据分析第23页
    3.2 大葱的挥发物的SERS谱特征第23-26页
        3.2.1 大葱挥发物的SERS谱的重现性、稳定性第23页
        3.2.2 大葱的挥发物的SERS谱分析第23-26页
    3.3 大葱挥发物主要成分:1-丙硫醇的SERS谱归属研究第26-28页
        3.3.1 1-丙硫醇与纳米银粒子发生吸附行为的模拟计算第26-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第4章 多星韭、大花韭、木里韭的挥发物研究第30-40页
    4.1 实验部分第30-31页
        4.1.1 实验仪器第30页
        4.1.2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第30页
        4.1.3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30-31页
        4.1.4 光谱预处理及数据分析第31页
    4.2 多星韭、大花韭、木里韭挥发物的SERS光谱特征第31-37页
        4.2.1 三种韭菜挥发物的SERS谱分析第31-35页
        4.2.2 烯丙基甲基硫醚、1-丙硫醇、二烯丙基二硫混合后挥发物的SERS光谱第35-37页
    4.3 三种韭的挥发物的SERS谱峰归属第37-38页
    4.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5章 藠头与韭的挥发物研究第40-47页
    5.1 藠头与韭的挥发物的SERS谱的重现性、稳定性第40-41页
    5.2 藠头与韭的挥发物的SERS谱分析第41-45页
        5.2.1 藠头挥发物的SERS谱分析第41-42页
        5.2.2 韭挥发物的SERS谱分析第42-45页
    5.3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6章 不同产地、不同药源的薤白的挥发物研究第47-56页
    6.1 实验部分第47-48页
        6.1.1 实验仪器第47页
        6.1.2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第47页
        6.1.3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47-48页
        6.1.4 光谱预处理及数据分析第48页
    6.2 不同产地的小根蒜和楚雄藠头挥发物的SERS谱特征第48-53页
        6.2.1 小根蒜和藠头的挥发物SERS光谱稳定性第48-49页
        6.2.2 不同产地的小根蒜和楚雄藠头的挥发物SERS谱分析第49-50页
        6.2.3 液态的烯丙基甲基硫醚、1-丙硫醇混合后挥发物的SERS谱第50-53页
    6.3 不同产地的小根蒜和楚雄藠头挥发物的SERS谱归属第53-55页
    6.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7章 基于SERS的葱属植物挥发性成分分类研究第56-68页
    7.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6-58页
        7.1.1 实验材料第56页
        7.1.2 实验仪器第56页
        7.1.3 纳米银溶胶的制备第56-58页
        7.1.4 样品的制备及拉曼光谱测试第58页
        7.1.5 光谱数据处理第58页
    7.2 样品光谱分析第58-64页
    7.3 聚类分析第64-65页
    7.4 主成分分析第65-67页
    7.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8章 总结和展望第68-70页
    8.1 全文总结第68-69页
    8.2 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角质形成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研究
下一篇:胞外ATP在暗诱导拟南芥气孔关闭中的作用及其与H2O2、NO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