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环境公益诉讼的裁判概述 | 第11-21页 |
第一节 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定义 | 第11-13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既判力 | 第12页 |
二、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案例效力 | 第12页 |
三、环境公益诉讼执行的效力 | 第12-13页 |
四、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意义 | 第13页 |
第二节 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研究的基础 | 第13-14页 |
一、提高环境公益诉讼效率的需要 | 第13-14页 |
二、促进环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需要 | 第14页 |
三、并行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需要 | 第14页 |
第三节 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基本问题 | 第14-16页 |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写照和原因 | 第14-15页 |
二、推动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法律基础 | 第15页 |
三、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实践现状 | 第15-16页 |
第四节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案例分析 | 第16-21页 |
案例一:广州石榴岗河污染公益诉讼案 | 第17页 |
案例二:“塔斯曼海”海洋污染案 | 第17-18页 |
案例三:江苏泰州全国最大环保公益诉讼案 | 第18-19页 |
案例四:常州市环境公益协会诉资源再生公司环境污染案 | 第19-20页 |
案例五:连云港市赣榆区环境保护协会诉王升杰环境污染案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概述 | 第21-26页 |
第一节 欧洲的环境公益诉讼裁判概述 | 第21页 |
第二节 德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裁判解析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特点 | 第22-23页 |
一、临时命令 | 第22页 |
二、印度的调查委员会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环境公益诉讼裁判在美国的特色 | 第23-24页 |
一、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背景 | 第23页 |
二、美国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特点 | 第23-24页 |
第五节 对比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的裁判于我国的意义 | 第24-26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裁判方式多样 | 第24-25页 |
二、前置程序的设置 | 第25-26页 |
三、律师费用承担、奖金及罚金制度 | 第26页 |
第三章 关于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裁判制度的现状分析 | 第26-33页 |
第一节 环境公益诉讼既判力主观扩张 | 第26-27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的既判力及扩张 | 第26-27页 |
二、环境公益诉讼预决事实拘束力 | 第27页 |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判例效力及判决执行 | 第27页 |
第二节 我国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操作方案 | 第27-30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法官的甄选 | 第27-28页 |
二、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专家队伍建设 | 第28页 |
三、法院外专家资源利用 | 第28-29页 |
四、发展环境修复 | 第29-30页 |
第三节 环境公益诉讼中执行问题的解决方案 | 第30-33页 |
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问题设计方案 | 第30-31页 |
二、平衡经济利益的方案 | 第31页 |
三、立法、司法、执法的逐步完善 | 第31-32页 |
四、非诉手段 | 第32页 |
五、提升法官整体水平及能力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执行及完善 | 第33-40页 |
第一节 环境公益诉讼裁判执行的现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环境公益诉讼裁判执行实际操作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一、滞后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34-35页 |
二、居高不下的诉讼成本 | 第35页 |
第三节 环境公益诉讼裁判执行的细节 | 第35-37页 |
一、判决后由法院直接执行 | 第35页 |
二、成立环境法庭,加强对法官的培训 | 第35页 |
三、公开赔偿款适用,成立监督平台 | 第35-36页 |
四、司法检察机关探索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36页 |
五、先予执行问题 | 第36-37页 |
六、与行政部门的互动问题 | 第37页 |
七、环保法庭的设置与人员设置问题 | 第37页 |
第四节 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司法走向 | 第37-40页 |
一、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须有更多法律和司法解释的完善 | 第37-38页 |
二、实践中环境公益诉讼裁判的重点问题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共发表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