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分类学(系统植物学)论文--应用植物学(经济植物学)论文

不同环境条件对除虫菊快繁快育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引言第12-13页
    1.1 前言第13-22页
        1.1.1 菊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第13页
        1.1.2 菊科植物快繁快育技术第13-22页
            1.1.2.1 菊科植物播种快繁快育技术第13-19页
            1.1.2.2 菊科植物嫁接快繁快育技术第19-20页
            1.1.2.3 菊科植物扦插快繁快育技术第20-21页
            1.1.2.4 菊科植物组织培养快繁快育技术第21-22页
    1.2 菊科植物快繁快育技术研究展望第22页
    1.3 除虫菊快繁快育技术现状与研究目的第22-24页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24-32页
    2.1 试验准备阶段第24页
    2.2 试验对象及材料第24-25页
        2.2.1 试验对象第24页
        2.2.2 试验材料第24-25页
    2.3 试验设计方案第25-28页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8-30页
    2.5 试验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0-32页
第三章 容器法育苗对除虫菊种子快繁快育的影响第32-38页
    3.1 不同基质对除虫菊发芽率的影响第32-33页
    3.2 不同基质对除虫菊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影响第33页
    3.3 不同基质对除虫菊出苗率的影响第33-34页
    3.4 不同基质与除虫菊各生长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第34-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8页
第四章 不同化学处理对除虫菊种子快繁快育的影响第38-58页
    4.1 细胞分裂素及“金钾920”浸种试验第38-46页
        4.1.1 2h浸种试验第38-42页
            4.1.1.1 不同浸种处理对除虫菊发芽率的影响第38-39页
            4.1.1.2 不同浸种处理对除虫菊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影响第39-40页
            4.1.1.3 不同浸种处理对除虫菊出苗率的影响第40-41页
            4.1.1.4 不同浸种处理与除虫菊各生长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第41-42页
        4.1.2 4h浸种试验第42-46页
            4.1.2.1 不同浸种处理对除虫菊发芽率的影响第42-43页
            4.1.2.2 不同浸种处理对除虫菊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影响第43-44页
            4.1.2.3 不同浸种处理对除虫菊出苗率的影响第44-45页
            4.1.2.4 不同浸种处理与除虫菊各生长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第45-46页
    4.2 细胞分裂素、“金钾920”作为培养液试验第46-50页
        4.2.1 不同培养液对除虫菊发芽率的影响第46-47页
        4.2.2 不同培养液对除虫菊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影响第47-48页
        4.2.3 不同培养液对除虫菊出苗率的影响第48-49页
        4.2.4 不同培养与除虫菊各生长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第49-50页
    4.3 盐胁迫试验第50-56页
        4.3.1 盐胁迫对除虫菊发芽率的影响第50-51页
        4.3.2 盐胁迫对除虫菊发芽指数、平均发芽天数的影响第51-52页
        4.3.3 盐胁迫对除虫菊出苗率的影响第52-53页
        4.3.4 不同盐处理下除虫菊种子相对盐害率的变化第53-54页
        4.3.5 除虫菊种子耐盐浓度的确定第54-55页
        4.3.6 盐胁迫与除虫菊各生长指标之间的回归分析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不同施肥条件对除虫菊苗生长的影响第58-64页
    5.1 叶面积测定的方法第58页
    5.2 不同施肥水平对除虫菊苗的生长研究第58-60页
        5.2.1 不同施肥水平对除虫菊苗叶面积的影响第58-59页
        5.2.2 不同施肥水平对除虫菊苗叶面积系数的影响第59-60页
    5.3 不同基质对除虫菊苗的生长研究第60-62页
        5.3.1 不同基质对除虫菊苗叶面积的影响第60-61页
        5.3.2 不同基质对除虫菊苗叶面积系数的影响第61-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4-68页
    6.1 结论第64-65页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第65页
    6.3 存在的不足及后续展望第65-68页
致谢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4页
附录A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及社会工作第74-76页
附录B 试验附图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宁夏沙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丙戊酸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样细胞分化中对Oct-4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