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基础数据处理 | 第20-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0-21页 |
2.1.1 地理特征 | 第20页 |
2.1.2 社会经济特征 | 第20-21页 |
2.2 所需数据 | 第21页 |
2.3 数据预处理 | 第21-22页 |
2.3.1 遥感影像的处理 | 第21-22页 |
2.3.2 基础数据信息提取 | 第22页 |
2.4 土地资源分析 | 第22-24页 |
2.4.1 土地利用总体情况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农村绿色廊道构建基础条件分析 | 第24-36页 |
3.1 农村聚落和环境 | 第24-28页 |
3.1.1 农村聚落与自然环境 | 第24-26页 |
3.1.2 农村聚落与生产环境 | 第26-28页 |
3.2 农村聚落空间格局 | 第28-30页 |
3.2.1 农村聚落最邻近分析 | 第28-29页 |
3.2.2 农村聚落密度分析 | 第29-30页 |
3.3 乡村景观格局分析 | 第30-33页 |
3.3.1 景观尺度水平度量指标的选取 | 第30-31页 |
3.3.2 景观尺度水平度量指标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农村绿色廊道构建综合评价分析 | 第36-60页 |
4.1 绿色廊道构建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 | 第36-37页 |
4.1.1 适宜性评价方法 | 第36-37页 |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绿色廊道适宜性评价 | 第37-55页 |
4.2.1 确定评价单元 | 第37页 |
4.2.2 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7-52页 |
4.2.3 权重确定 | 第52-55页 |
4.3 综合评价值的求解 | 第55-58页 |
4.3.1 评价指标值的获取与标准化 | 第55-56页 |
4.3.2 综合值的计算 | 第56-57页 |
4.3.3 分析评价结果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绿色廊道模拟构建 | 第60-70页 |
5.1 农村绿色廊道的构建原则 | 第60-61页 |
5.1.1 整体性原则 | 第60页 |
5.1.2 适宜性原则 | 第60页 |
5.1.3 生态资源保护性原则 | 第60-61页 |
5.1.4 可实施性原则 | 第61页 |
5.1.5 可持续原则 | 第61页 |
5.2 农村绿色廊道最优区域选取 | 第61-66页 |
5.2.1 最优区域选取模型器的生成 | 第61页 |
5.2.2 图解模型的生成过程 | 第61-63页 |
5.2.3 单个模型的建立 | 第63页 |
5.2.4 多个模型的连接 | 第63-64页 |
5.2.5 模型结果的输出 | 第64-66页 |
5.3 农村绿色廊道构建方案 | 第66-69页 |
5.3.1 绿色廊道的构建 | 第66页 |
5.3.2 两条绿色廊道的比较分析 | 第66-69页 |
5.4 农村绿色廊道的总体构建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总结 | 第70-71页 |
6.2 局限与不足 | 第71页 |
6.3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