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中唐哀祭文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7-10页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第7页
    二、研究意义第7-8页
    三、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第8-9页
    四、创新之处第9-10页
第一章 中唐哀祭文及研究概况第10-25页
    第一节 中唐哀祭文发展简史第10-13页
        一、大历至贞元前第10-11页
        二、贞元至大和时期第11-13页
    第二节 中唐哀祭文创作情况分析第13-16页
        一、中唐与唐其他时期哀祭文创作情况对比第13-15页
        二、不同语体哀祭文创作统计分析第15-16页
    第三节 中唐哀祭文研究述评第16-25页
        一、古代哀祭文文论梳理第17-22页
        二、现代研究理论述评第22-25页
第二章 中唐哀祭文文体新变第25-45页
    第一节 文体的交叉互融第25-28页
        一、祭文与其他文体的互融第26-27页
        二、诔文与哀辞的融合第27-28页
    第二节 语言之变——散文化倾向第28-36页
        一、纯散体祭文的出现第29-31页
        二、“变古”而“用古”第31-36页
    第三节 常用结构模式的突破第36-41页
        一、祭文结构的多样化第36-40页
        二、哀辞序文结构的“三段式”第40-41页
    第四节 史传笔法与赋体艺术的运用第41-45页
        一、史传人物塑造方法的借鉴第41-42页
        二、赋体艺术的运用第42-45页
第三章 中唐哀祭文名家名作第45-56页
    第一节 传统风格的突破第45-51页
        一、奇崛雄肆,不掩其情:韩愈《祭河南张员外文》第45-48页
        二、骚体之风的典范:柳宗元《吊屈原文》第48-51页
    第二节 作文技巧的创新第51-56页
        一、以事例寓哀情:元稹《祭亡妻韦氏文》、《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第51-53页
        二、以诗体入祭文:白居易《祭微之文》第53-56页
第四章 中唐哀祭文的文化解读第56-71页
    第一节 中唐哀祭文的诉求模式及其文化内涵第56-61页
        一、形态各异的诉求模式第56-59页
        二、诉求模式下的功利性特征第59-61页
    第二节 中唐哀祭文所体现的生死观第61-67页
        一、传统儒家的死而不绝观第61-63页
        二、释道对生死观的补充第63-65页
        三、中唐生死观特点第65-67页
    第三节 中唐哀祭文中的女性形象第67-71页
        一、理想女性形象的展现第67-68页
        二、不同家庭角色的女性形象第68-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后记第75-76页
读研期间发表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江南文人趣味与葛亮小说创作研究
下一篇:1990年代中国乡土小说的历史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