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七星河灰翅浮鸥繁殖期行为及巢址生境选择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行为学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1 行为生态学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繁殖行为学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 生境及生境选择 | 第12页 |
1.3.1 生境选择 | 第12页 |
1.3.2 鸟类繁殖期的生境选择 | 第12页 |
1.4 灰翅浮鸥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1.5 灰翅浮鸥的分布 | 第13-14页 |
1.6 亚种分化 | 第14-15页 |
1.7 国内外灰翅浮鸥研究的现状 | 第15-17页 |
2 研究地概况 | 第17-22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7页 |
2.2 自然条件 | 第17-19页 |
2.2.1 地质地貌 | 第17-18页 |
2.2.2 气候 | 第18页 |
2.2.3 水资源 | 第18-19页 |
2.2.4 土壤 | 第19页 |
2.3 自然资源状况 | 第19-22页 |
2.3.1 植物资源 | 第19-20页 |
2.3.2 动物资源 | 第20-22页 |
3 研究方法 | 第22-26页 |
3.1 繁殖期行为时间分配及日节律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3.1.1 数据采集 | 第22页 |
3.1.2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2页 |
3.1.3 灰翅浮鸥繁殖阶段划分及行为类型 | 第22-23页 |
3.1.4 内业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2 繁殖期巢区生境选择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3.2.1 数据的采集 | 第24页 |
3.2.2 生态因子定义 | 第24-25页 |
3.2.2.1 巢因子定义 | 第24页 |
3.2.2.2 巢周生态因子定义 | 第24-25页 |
3.2.3 内业处理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4.1 结合红外摄录机分析灰翅浮鸥繁殖行为模式 | 第26-28页 |
4.2 繁殖期巢址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8-33页 |
4.2.1 灰翅浮鸥营巢与巢的结构特征 | 第28-31页 |
4.2.2 灰翅浮鸥卵的量度 | 第31页 |
4.2.3 巢址与非巢址环境因素比较 | 第31页 |
4.2.4 巢址选择的主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4.2.5 灰翅浮鸥巢址选择小结 | 第33页 |
4.3 繁殖期行为及节律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4.3.1 繁殖期灰翅浮鸥各行为时间分配 | 第33-34页 |
4.3.2 繁殖前期行为时间分配 | 第34-35页 |
4.3.3 繁殖前期日活动节律 | 第35-36页 |
4.3.4 孵化前期灰翅浮鸥各行为时间分配 | 第36页 |
4.3.5 孵化中期灰翅浮鸥各行为时间分配 | 第36-37页 |
4.3.6 孵化后期灰翅浮鸥各行为时间分配 | 第37-38页 |
4.3.7 不同孵化阶段灰翅浮鸥行为特征比较 | 第38页 |
4.3.8 不同性别灰翅浮鸥孵化期行为特征比较 | 第38-39页 |
4.3.9 繁殖期行为研究小结 | 第39-40页 |
5 讨论 | 第40-42页 |
5.1 灰翅浮鸥营巢和卵量度比较 | 第40页 |
5.2 影响灰翅浮鸥巢址选择的因素 | 第40页 |
5.3 巢址生境与对照样方生境比较结果 | 第40-41页 |
5.4 灰翅浮鸥和红嘴鸥之间占区竞争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保护管理与建议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图片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