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1 对象与方法 | 第15-25页 |
1.1 研究设计 | 第15-17页 |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18页 |
1.2.1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1.2.2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1.2.3 知情同意及保密原则 | 第17页 |
1.2.4 患者入组 | 第17-18页 |
1.3 随机化处理 | 第18页 |
1.4 干预措施的实施与方法(RECOVER模式) | 第18-20页 |
1.5 对照组措施 | 第20页 |
1.6 评估过程及评价指标 | 第20-22页 |
1.7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1.8 管理与质量控制 | 第23-25页 |
1.8.1 管理 | 第23页 |
1.8.2 质量控制 | 第23-24页 |
1.8.3 质控的二次现场调查 | 第24-25页 |
2 结果 | 第25-36页 |
2.1 入组进度及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2.2 质控结果:院后现场评估与APP内结果比较 | 第27-28页 |
2.3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各时期BI指数评分比较 | 第28-32页 |
2.4 两组患者功能性步行(FAC)评分比较 | 第32-33页 |
2.5 两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 | 第33-34页 |
2.6 在院后6个月时2组患者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分比较 | 第34-35页 |
2.7 院后6个月时2组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评分比较 | 第35页 |
2.8 院后6个月时2组照料者负担量表(CBI)评分比较 | 第35-36页 |
3 讨论 | 第36-40页 |
全文总结 | 第40-41页 |
本文特色与局限性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文献综述 | 第47-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