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6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肿瘤微环境与纳米疗法 | 第11-16页 |
1.2.1 肿瘤微环境 | 第11-12页 |
1.2.2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形成 | 第12-13页 |
1.2.3 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发展 | 第13-14页 |
1.2.4 肿瘤微环境抑制治疗效果 | 第14-15页 |
1.2.5 针对肿瘤微环境的纳米疗法 | 第15-16页 |
1.3 克服机体生理屏障与精准纳米医学 | 第16-20页 |
1.3.1 肿瘤纳米医学 | 第17-18页 |
1.3.2 网状内皮系统 | 第18页 |
1.3.3 肾脏系统 | 第18-19页 |
1.3.4 血脑屏障 | 第19-20页 |
1.4 纳米药物多模式协同肿瘤治疗 | 第20-27页 |
1.4.1 纳米药物双模协同治疗 | 第20-24页 |
1.4.2 纳米药物三模协同治疗 | 第24-26页 |
1.4.3 多模治疗功能纳米药物的设计 | 第26-27页 |
1.5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6页 |
第二章 基于绒球状钌纳米的诊断治疗纳米体系用于实体瘤精确定位和高效联合光学治疗 | 第36-69页 |
2.1 引言 | 第36-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3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40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40-43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63页 |
2.3.1 pRuNPs的制备和表征 | 第43-45页 |
2.3.2 pRu-pNIPAM@RBT的制备与表征 | 第45-50页 |
2.3.3 细胞毒性和激光介导的体外抗肿瘤效果 | 第50-53页 |
2.3.4 细胞摄取和细胞内定位 | 第53-56页 |
2.3.5 动物活体成像和肿瘤定位 | 第56-59页 |
2.3.6 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59-63页 |
2.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第三章 炎症响应性二维雪花状钌纳米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抗结直肠癌研究 | 第69-92页 |
3.1 引言 | 第69-7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1-75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1-7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72-75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3.3.1 RuNPs和RuNPs@ICG-BLZ的合成与表征 | 第75-77页 |
3.3.2 RuNPs@ICG-BLZ的载药与释放 | 第77-78页 |
3.3.3 RuNPs@ICG-BLZ的光动力和光热性能 | 第78-80页 |
3.3.4 细胞摄取和共定位 | 第80-81页 |
3.3.5 胞内ROS | 第81-82页 |
3.3.6 实体瘤渗透能力评估 | 第82-83页 |
3.3.7 体内抗肿瘤效果 | 第83-84页 |
3.3.8 免疫学分析 | 第84-86页 |
3.4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