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9页 |
1.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铝/钢异种材料焊接性分析 | 第16-18页 |
1.3 铝/钢异种材料熔-钎焊接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1 基于电弧热源的熔-钎焊接工艺 | 第18-19页 |
1.3.2 基于高能束焊接热源的熔钎焊接工艺 | 第19页 |
1.4 熔-钎焊数值计算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铝/MIG电弧熔-钎焊接工艺试验 | 第29-41页 |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 第29-31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2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试验平台及设备 | 第30-31页 |
2.2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过程检测 | 第31-34页 |
2.2.1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过程电信号采集 | 第31-33页 |
2.2.2 铝/钢MG电弧熔钎焊接过程中钎焊界面热循环曲线采集 | 第33-34页 |
2.3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头形貌 | 第34-37页 |
2.4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头钎焊界面结合强度 | 第37-39页 |
2.5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头焊接残余应力测量 | 第39-40页 |
2.5.1 残余应力测量设备 | 第39页 |
2.5.2 应力测量方法 | 第39-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铝/钢平板搭接MIG熔-钎焊接数学建模 | 第41-57页 |
3.1 铝钢搭接接头MIG熔-钎焊接物理过程描述 | 第41-42页 |
3.2 简化条件 | 第42页 |
3.3 模型建立 | 第42-50页 |
3.3.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42-45页 |
3.3.2 数学建模 | 第45-49页 |
3.3.3 材料参数 | 第49-50页 |
3.4 数值模拟算法 | 第50-51页 |
3.5 模型验证 | 第51-56页 |
3.5.1 温度场验证 | 第51-53页 |
3.5.2 应力应变验证 | 第53-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温度场分析 | 第57-75页 |
4.1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的温度场演变 | 第57-60页 |
4.1.1 温度场云图 | 第57-59页 |
4.1.2 熔-钎焊接界面热循环与界面反应的关系 | 第59-60页 |
4.2 不同焊接热输入下温度场差异 | 第60-65页 |
4.3 不同预热温度及钢板厚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65-73页 |
4.3.1 不同钢板厚度的熔-钎焊温度场分布 | 第65-69页 |
4.3.2 不同预热温度下熔-钎焊温度场分布 | 第69-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应力应变场的数值分析 | 第75-89页 |
5.1 应力场演变及焊接残余应力分布 | 第75-80页 |
5.1.1 焊接整体应力演变及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云图 | 第75-77页 |
5.1.2 钎焊界面两侧应力演变及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第77-80页 |
5.2 不同路径下焊接残余应力分布 | 第80-85页 |
5.3 钎焊界面残余应力差对接头承载能力的影响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铝/钢MIG电弧熔-钎焊接的应力应变调控 | 第89-99页 |
6.1 焊前预热对接头焊接残余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89-93页 |
6.1.1 焊接整体应力演变及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云图 | 第89-92页 |
6.1.2 钎焊界面两侧应力演变及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第92-93页 |
6.2 钢板厚度对接头残余应力应变的影响 | 第93-97页 |
6.2.1 焊接整体应力演变及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云图 | 第93-96页 |
6.2.2 镀锌钢板厚度对钎焊界面两侧应力状态的影响 | 第96-9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