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2-19页 |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6页 |
(三) 核心概念解析 | 第16-17页 |
1. 群众 | 第16-17页 |
2. 群众观 | 第17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7-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18-19页 |
1. 研究重难点 | 第18页 |
2. 创新点 | 第18-19页 |
一、瞿秋白群众观形成的背景 | 第19-24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19-21页 |
1. 国内背景 | 第19-20页 |
2. 国外背景 | 第20-21页 |
(二) 文化背景 | 第21-24页 |
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第21-22页 |
2. 西方近代民主思想 | 第22-23页 |
3. 马克思主义思想 | 第23-24页 |
二、瞿秋白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 第24-31页 |
(一) 瞿秋白群众观的民生思想 | 第24-26页 |
1. 关注工人阶级权益 | 第24-25页 |
2. 关注农民阶级权益 | 第25-26页 |
(二) 瞿秋白群众观的教育思想 | 第26-28页 |
1. 变革文学,提倡文化大众化 | 第27页 |
2. 普及教育,推进教育大众化 | 第27-28页 |
(三) 瞿秋白群众观的妇女解放思想 | 第28-31页 |
1. 揭示压迫根源,提高妇女地位 | 第28-29页 |
2. 摆脱礼教束缚,促进妇女解放 | 第29-31页 |
三、瞿秋白群众观的主要特点 | 第31-35页 |
(一) 先进性 | 第31-32页 |
1. 关注时代前沿问题 | 第31页 |
2. 提出先进应对之策 | 第31-32页 |
(二) 实践性 | 第32-33页 |
1. 提高理论素养 | 第32-33页 |
2. 不断实践检验 | 第33页 |
(三) 理想性 | 第33-35页 |
1. 浓厚的文人气质 | 第33-34页 |
2. 矛盾的“二元性格 | 第34-35页 |
四、瞿秋白群众观的历史价值与局限性 | 第35-39页 |
(一) 瞿秋白群众观的历史价值 | 第35-37页 |
1. 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 第35页 |
2. 提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 | 第35-36页 |
3. 保障农民权利,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 | 第36页 |
4. 批判封建主义旧道德,解放群众思想 | 第36-37页 |
(二) 瞿秋白群众观的局限性 | 第37-39页 |
1. 将某些“特殊群体”排除在群众之外 | 第37页 |
2. 对富农认识的偏颇 | 第37-39页 |
五、瞿秋白群众观当代价值研究 | 第39-48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39-41页 |
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 第39-40页 |
2. 推进了党群工作理论创新 | 第40页 |
3. 提高了女性的家庭和社会地位 | 第40-41页 |
4. 巩固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 第41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41-48页 |
1. 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 第42-43页 |
2. 有利于建设干部队伍 | 第43-45页 |
3. 有利于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 | 第45-46页 |
4. 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