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植物及药材 | 第15-16页 |
1.1.1 川乌 | 第15页 |
1.1.2 草乌 | 第15-16页 |
1.2 乌头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第16-18页 |
1.2.1 生物碱 | 第16-18页 |
1.2.2 其他化合物 | 第18页 |
1.3 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第18-20页 |
1.4 乌头类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 第20-23页 |
1.4.1 镇痛作用 | 第20-21页 |
1.4.2 抗炎作用 | 第21页 |
1.4.3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第21-22页 |
1.4.4 抗肿瘤作用 | 第22页 |
1.4.5 其他作用 | 第22-23页 |
1.5 毒性 | 第23-24页 |
1.6 乌头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1.7 乌头类贴膏剂 | 第25页 |
1.8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2章 单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制备方法研究 | 第27-43页 |
2.1 乌头类总生物碱提取方法研究 | 第27-31页 |
2.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7-28页 |
2.1.2 药材中三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第28-29页 |
2.1.3 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2.1.4 双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的制备 | 第30页 |
2.1.5 乌头类总生物碱中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 第30-31页 |
2.2 单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制备方法研究 | 第31-42页 |
2.2.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 | 第31-32页 |
2.2.2 苯甲酰新乌头碱单因素考察 | 第32-35页 |
2.2.3 苯甲酰新乌头碱正交试验 | 第35-37页 |
2.2.4 苯甲酰次乌头碱单因素考察 | 第37-40页 |
2.2.5 苯甲酰次乌头碱正交试验 | 第40-42页 |
2.2.6 苯甲酰乌头碱单因素实验 | 第42页 |
2.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单酯型与双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毒性和抗肿瘤活性对比研究. | 第43-52页 |
3.1 单酯型与双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急性毒性对比研究 | 第43-48页 |
3.1.1 双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43-45页 |
3.1.2 单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 第45-48页 |
3.2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对比研究 | 第48-52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9-5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页 |
3.2.4 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单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贴膏剂的制备与质量标准研究 | 第52-71页 |
4.1 单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贴膏剂的制备方法 | 第52-55页 |
4.1.1 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4.1.2 制备工艺 | 第53-55页 |
4.2 单酯型乌头类总生物碱贴膏剂质量标准研究 | 第55-70页 |
4.2.1 贴膏剂组成与标准 | 第55-58页 |
4.2.2 贴膏剂中单酯型乌头类生物碱(BM、BH)的HPLC含量测定 | 第58-70页 |
4.3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总结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